世界觀|特朗普稱高關稅阻大蕭條 歷史卻非如此?

發佈日期: 2025-04-11 19:20
世界观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歡迎收看《世界觀》。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貿易夥伴加徵對等關稅,惹來部分國家採取反制措施,觸發全球市場波動。有經濟學家警告,關稅政策可能推高通脹,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甚至重演1930年代大蕭條。到底歷史告訴我們甚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如同向環球金融市場投下震撼彈,正當不少經濟學者憂慮,美國經濟大蕭條可能重臨,但特朗普則唱反調,認為提高關稅可能阻止美國當年陷入大蕭條危機。

美國總統特朗普稱:「然後在1929年,大蕭條下一切都非常突然地結束,如果他們堅持關稅政策,那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他們試圖恢復關稅拯救我們的國家,但已經消失,不見了,為時太晚。」

從歷史來看,「關稅戰」是美國政府的慣用手段。自建國以來,美國多次試圖透過提升關稅,保護本國產業,增加政府收入,調整貿易不平衡,尋求擺脫經濟困境。但關稅措施可能令進口商品價格上升,甚至招致貿易報復,令措施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1929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引發美國經濟大蕭條。1930年,時任總統胡佛不理一千多名經濟學家聯署反對,簽署《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對兩萬多種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原本加徵關稅,是試圖通過貿易保護主義,確保美國利益優先,卻加劇了美國的經濟災難。

法案實施後,其他國家紛紛採取報復措施,美國經濟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陷入大蕭條。在隨後的幾年,美國的失業率達到兩成半,數千家銀行和大量企業倒閉。直至二戰爆發,增加對工廠生產的需求,經濟才開始復蘇。大多數歷史學家回顧該法案,也認為是一個錯誤,令原本已低迷的經濟氣候變得更差。

另外,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陷入經濟危機,通貨膨脹上升、財政赤字大增,大量黃金外流。為了應對困局,1971年8月,時任總統尼克遜在未與任何盟友協商的情況下,暫停美元與黃金的兌換,並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徵收一成的附加費,被稱為「尼克遜衝擊」,導致美元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市場陷入混亂。

關稅以往曾是美國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白宮統計數據顯示,1798至1913年間,關稅佔美國聯邦政府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最多甚至達到九成,但目前這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左右,意味美國政府已無法靠提高關稅大賺一筆。

有專家認為,對很多美國政客而言,關稅只是政治工具,主要目的是在選民面前展現強人姿態。特朗普競選總統期間,多次宣稱加徵關稅好處多,成功塑造自己保護美國工人的形象,幫助他爭取到關鍵地區,尤其是中西部鐵鏽帶的選票。

有分析指,特朗普徵收關稅,可能推高物價,引發選民不滿,就好似「1932年式潰敗」,指的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共和黨無力應對危機,被選民拋棄,導致當年民主黨在總統與國會選舉中大勝,優勢持續長達20年。特朗普又會否重蹈覆轍?

我們下星期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點擊重溫其他集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