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全部
全部
時間:
最新至全部
最新至全部
一個月
六個月
一年
最舊至全部
瑞士不再中立?
2023-03-31
11:20



歡迎收看《世界觀》。
瑞銀集團早前宣布,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陷入財困的瑞士信貸銀行,有傳媒指,瑞士不僅經濟模式受損,亦逐漸削弱其「中立」地位,要救的不僅是瑞信,還有瑞士這個歐洲小國。
經歷三年多時間,全球開始進入後新冠疫情時代。不過面對地緣衝突、通脹加劇,多國有工會發起示威浪潮,歐美銀行亦接連出現危機,全球經濟形勢存在巨大的不穩定性。繼美國矽谷銀行及紐約Signature Bank,在3月中被監管機構勒令關閉之後,瑞士信貸銀行亦面臨被收購。
瑞信早在1856年成立,在50多個國家及地區有業務,範圍包括財富及資產管理,去年就協助保加利亞販毒集團洗黑錢,被瑞士聯邦刑事法院裁定有罪。
有英國傳媒指,瑞信承認內部監管有重大缺陷,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早前又拒絕繼續資助瑞信,加上矽谷銀行倒閉等因素,導致外界對瑞信失去信心,3月15日當日股價暴跌逾兩成。
在瑞士政府及央行斡旋下,當地最大銀行瑞銀集團同意以30億瑞士法郎,折合近260億港元收購瑞信。瑞銀曾在2011年爆出醜聞,有前交易員竄改電腦系統,進行未經授權的交易,導致瑞銀損失逾百億港元,之後安思傑出任行政總裁,負責改革管理政策,直到2020年離職。瑞銀最近宣布,安思傑將會回巢「救火」,處理有關瑞信收購案及銀行內部整合事宜。
2008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金融海嘯全面爆發,英國廣播公司早前指出,瑞信的規模及業務普及程度,遠遠超過矽谷銀行,較接近昔日的雷曼兄弟。外界亦將瑞信視為全球「大到不能倒」金融機構之一,意味其地位非常重要,政府會設法挽救。
德國科隆大學銀行管理系主管文德爾斯稱:「目前銀行比起07、08年更穩定,他們的流動性狀況更佳,他們有更多資本。他們(政府及央行)會穩定銀行體系,我覺得可恢復民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人口不夠900萬的瑞士,美國《華爾街日報》有分析指,當地銀行為全球投資者及富豪提供「避風港」,這次瑞信危機令瑞士的經濟模式及國家形象受威脅。
《華爾街日報》提到,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頒令要求瑞士的銀行將美國客戶的資料轉交國稅局,逐漸削弱瑞士的特殊地位,重擊當地銀行保密制度。
傳媒又指,自去年俄烏戰事爆發後,瑞士長達200年的中立政策難以為繼。去年6月,「永久中立國」瑞士,批准歐盟對俄羅斯及白俄羅斯的新一輪制裁,又將兩國多間銀行列入制裁名單。
瑞士有研究中心早前公開民調結果,指當地有五成半受訪者,支持瑞士與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建立更緊密關係,不過僅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支持瑞士正式加入北約。
英國《金融時報》早前報道,部分銀行家對瑞士逐漸「放棄」中立感到震驚,又指俄羅斯部分富豪被制裁後,中國有富裕客戶擔憂存錢到瑞士是否安全,甚至有銀行董事宣稱,有幾百人放棄在瑞士開戶,相關說法未能證實。
我們下星期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