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下周三起選舉新教宗

發佈日期: 2025-04-29 01:46
国际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梵蒂岡下周三起選舉新教宗。

教宗是由樞機團透過閉門會議投票選出,只有80歲以下的樞機有選舉和被選舉權,目前全球約135名樞機符合資格。

程序上,他們每日要在西斯汀聖堂內投票四次,直到選出新教宗。每名樞機可以在選票上,寫上屬意候選人的名字,候選人得票三分之二就當選新教宗。

如果看到西斯汀聖堂煙囪冒出黑煙,代表仍未有人當選;看到白煙,就代表選出新教宗。

2005及2013年,選新教宗的閉門會議都只是大約兩日,但有樞機估計今次可能要較長時間,因為已故教宗方濟各生前任命的樞機,當中不少從未碰面,需時認識。


【延伸閱讀:歷時最長的教宗選舉】

公元1268年11月29日,第183任教宗克萊孟四世 (Clemens IV) 離世,梵蒂岡教廷按規例選出新一任教宗。不過,這次選舉並不順利,歷時2年9個月2天,創下最長紀錄,亦促使選出的184任教宗額我略十世 (Gregory X) 推行選舉改革。

克萊孟四世離世,當時西斯汀教堂仍未興建,選舉會議可於意大利不同城市的教堂或宮殿舉行。當年的樞機便於意大利維泰博聚集,選舉新教宗,但這次樞機們因政治和區域分歧,出現前所未有僵局,逾兩年無法選出新教宗,出現所謂「宗座空缺」 (sede vacante)。

教廷採取極端措施來解決,包括將樞機們開會的大廳鎖上、限制食物,甚至將會議大廳屋頂拆除,讓樞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於是產生「選舉會議」 (conclave) 一詞,源自拉丁語 cum clave (用鑰匙鎖住),最終於1271年9月1日,選出意大利的維斯孔蒂為新教宗。

在近三年的宗座出缺期間,教廷由樞機團共同管理基本的行政和外交事務,聖座財務總管 (Camerlengo) 作為重要官員,負責監督日常運作,包括財務管理和教宗宮廷事務。

教會當時的分散結構,允許地方主教、大主教和神職人員獨立管理各自的教區,確保宗教儀式、聖事和地方行政工作不間斷進行。

為了防止再發生僵局,額我略十世於召開「里昂大公會議」,頒布《使徒憲章》(Ubi periculum),引入全面改革,為現代選舉會議奠定框架,主要規定包括:

1. 「選舉會議」封閉進行:樞機們被隔離在單一地點,鎖閉以確保隱私,並減少外部影響,將於維泰博的臨時封閉措施正式化;

2. 嚴格的時間表:選舉會議在教宗離世後10天開始,允許樞機們有時間抵達,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延誤;

3. 隔離和限制:禁止樞機與外界聯繫,除非得到選舉會議監督者的批准;樞機們還必須共用一個公共空間,不得有獨立房間,以減少派系對立;

4. 逐漸嚴苛的條件:為促使快速決策,樞機的饍食供應隨時間減少,三天後,每餐僅提供一道菜;八天後,僅限麵包、水和葡萄酒。

5. 收入暫停:選舉會議期間,樞機的教會收入暫停,增加達成共識的財務壓力。

《使徒憲章》因為過於嚴苛,遭到部分樞機抵制,之後再經過修訂,不過,依然是現代選舉會議制度的基石。西斯汀教堂1470年代建成後,亦逐漸成為選舉會議場地。

資料來源:梵蒂岡教廷、綜合傳媒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