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室|經常肚痛、肚瀉 小心炎症性腸病

發佈日期: 2025-08-18 20:17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根據中文大學的研究,炎症性腸病確診人數有上升趨勢,並預計未來十年,本港每一千人,便有一人會確診。

今年49歲的Tracy,11歲突然經常發燒、肚痛和肚瀉,情況持續了三年,最後才確診患上克隆氏症,屬於炎症性腸病的一種。

克隆氏症患者Tracy說:「當時真的完全不能外出,你每隔數分鐘,(腸道)便像扭毛巾般,你吃甚麼止痛藥,或吃東西便會覺得痛。」

炎症性腸病可以分兩種,包括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是由於患者免疫系統失調,以致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消化道細胞。克隆氏症發炎位置,是由口腔至肛門,整條消化道的任何位置,而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位置,便只是大腸。

兩種也會讓患者,出現肚痛、肚瀉、大便出血、胃口變差或體重下降等徵狀。如果沒有及時控制病情,患者更可能出現腸道收窄、出血或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炎症性腸病較常出現在20至40歲的年齡群組。由於跟腸胃炎的徵狀相似,患者一般很難察覺。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稱:「一般的腸胃炎,五至七天便開始改善,很多時候在家休息,便會自行康復,相反有炎症性腸病的病人,會反覆有這些徵狀。」

醫生指一般會先處方口服藥物,給患者控制病情。如果發炎的情況沒有改善,便會進一步考慮用生物製劑,甚至做手術。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麥詠欣指:「如突然腸穿孔或嚴重流血,像這張圖一樣,你看見灰色的部分,可能因為發炎的情況太厲害,我們可能要切走這部分的腸道,將它駁回小腸。」

醫生建議,患者要維持清淡飲食,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加工食品等,減低腸道發炎的機會。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