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室|置換髖關節 機械臂精準定位

發佈日期: 2025-05-19 20:17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長期食用類固醇、酗酒,以及創傷後遺症,都會增加骨枯的風險。如果發生在髖關節的話,就會影響下肢活動。有醫生指出,隨著人口老化,與髖關節病變相關的個案亦越來越多。

60歲的梁女士兩年前,發現自己不能屈腿坐下和綁鞋帶,經常又會雙腳麻痺,吃止痛藥也止不住痛,看醫生後才知道自己是髖關節退化。

髖關節退化患者梁女士指出:「轉身都不可以,這樣子雙腳疊起,整個人要平躺著睡覺,轉左邊又不可以,右邊也不可以。」

骨科專科醫生張文康表示:「例如走路、做各樣類型運動,又或者簡單至穿鞋襪,都需要一個健康的髖關節才可以達成。如果病人有這個退化性髖關節炎,軟骨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磨蝕,股骨頭和髖臼都會出現磨蝕。除此之外,髖臼周邊就會出現一些凹凸不平的骨的增生,或者我們俗稱骨刺。」

長期食用類固醇、酗酒,會增加骨枯風險,但多數髖關節病變的原因均不明。如果病變嚴重,就要考慮髖關節置換手術。

近幾年,香港引入了機械臂輔助的髖關節手術。去年約3,200宗髖關節置換手術中,有不到兩成是機械臂輔助。

張文康說:「這四個就是那個天線,鏡頭就會望著這組天線,所以就會知道骨的位置。所以我之前特地多開個傷口,就是為了擺這個天線。成功定位後,就會變成綠色,綠色就開始我們計劃的鑽骨了。當這些骨如果成功磨走,綠色就會變成白色。」

患者做完髖關節置換手術後,三小時便可以走路,但需要醫生和物理治療師指導。醫生也建議梁女士減少坐矮凳、不要翹腳,如今她已恢復至髖關節退化前的日常生活。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