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掏寶|走進那些年的劏房 揭微型單位有多「微」

發佈日期: 2025-05-01 22:0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在香港,房屋從來都是「問題」。早在三十多年前,本港已經出現不少「一劏三」,甚至「一劏七」的屋。當時的人不叫「劏房」,而是叫「分契樓」或「微型單位」。

租住這些單位,本身已經有風險,但當年更流行買來當業主。《新聞掏寶》帶大家走進1994年的「微型單位」。

市區一些年期較舊的樓宇,本台記者從這些樓宇的外貌,可以看到一些怪現象。部分單位窗口和外牆位置,跟上、下層完全不同,甚至部分廁所或廚房的窗口位置,被人故意封起來。究竟是業主不需要廚房,還是內裡另有乾坤?為甚麼這現象在舊樓宇特別多?

如果走上這些樓宇看看,會發覺雖然只有一個大門,但門鈴和信箱可能有三至七個。

這個單位裡,原來有四間獨門獨戶的房屋,四個業主唯一共用的就是這條走廊。張先生夫婦五年前,買了土瓜灣這個一分為四的微型單位,屋契佔全屋四分一。雖然地方不足二百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一廳一房,房間能放一張床。

張先生覺得最方便,是這些單位全部有獨立廚房和廁所,不需要跟別人共用。

記者問:「地產經紀帶你上來,你有甚麼憂慮或擔心?」

張太答:「那時候沒有,因為不知道這些樓宇不合法,沒有那麼好。只是想小小的、一房一廳,足夠兩人住就可以了。」

雖然這些迷你單位是由前業主改建而成,但「分契」就由律師做足手續,圖則也交田土廳註冊。張先生夫婦那間房子的客廳,部分由原本的陽台改建,仍然獲批,讓張先生夫婦覺得不會有問題。

張先生指出:「因為律師樓都肯做,那我們覺得應該合法吧,他們也願意幫我們完成,否則他們應該不會幫我們。照道理,如果那些樓契不能分開,他們不會幫我們做。」

不過,「分契樓」也引起很多問題,因為有多個廚房和廁所,一定要加高地台,隱藏水渠。

互委會副主席何潤富說:「加高地台如果做不好,裡面滲水就不知道,只有樓下受滲水或漏水的滋擾。」

何潤富因為樓上有「分契樓」,地台的水渠經常爆裂,令他家經常滲水。他是互委會副主席,幾年來不斷向政府投訴樓上漏水,問題從未徹底解決。他說看過很多「分契樓」,九成都有漏水情況。

居民陳先生指出:「最厲害這裡,我以前在這裡睡覺,在這裡睡覺,漏水弄得整條褲子濕了也不知道。以前的業主挺好人,替我修補油漆,後來這裡又有滲漏下來。」

由於上層污水渠出問題,所以滴下來的水有異味。

陳先生說:「那味道就是臭。」

記者問:「你在這裡怎麼睡?」

陳先生回應:「沒辦法,因為我要生活。」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