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多面睇|渠務署污水樣本採樣點疫後大減 有否需要投放更多資源?
發佈日期: 2025-04-29 23:16
港澳



渠務署現時會定期抽取各區污水樣本,送到大學實驗室驗測細菌和病毒,並做基因排序,以便找出傳播鏈。有學者認為,香港有需要持續監測,做好風險評估。
本港過去多次爆發傳染病,為加強監測,渠務署會定期到污水泵房,採集樣本化驗,近年開始使用由理工大學研發的魚雷採樣裝置。
渠務署機電工程師梁子超指出︰「一些店舖的出入口,或者是位於馬路中間,有時候那些污水井甚至是非常深,我們將這款魚雷裝置,能夠放在井內運作的話,其實正正就是一個對社會影響最少的裝置和技術,去進行這個污水的監測。」
抽取的樣本之後會送到理大這個實驗室,由研究人員驗測細菌和病毒基因,並進行基因排序,以便與其他個案的病毒基因做對比,學者指有助做好傳染病監測。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蕭傑恒說︰「在污水中去監測的時候,你就會更加清楚,究竟接下來兩個星期,在醫院裡面哪一種傳染病、哪一種病毒有機會上升,讓醫療公立系統預先知道。」
但隨著疫後復常,渠務署回覆指,疫情期間原本設有的154個固定採樣點,已經減至18個,而採樣頻率亦由每兩天一次,減至每星期一次。有病毒學學者認為,本港有需要持續收集基因數據。
港大公共衞生病毒學講座教授潘烈文表示︰「一般的監察可能會減低了很多,我們其實都可以用相對的資源去做更多。持續有不同的團隊,繼續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一些比較,繼續做的個案。」
他又提醒,社會要時刻保持警覺,對傳染病做好風險評估。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