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菡指輸入勞工堅守本地優先 有組織倡主動視察有無違規
發佈日期: 2025-04-26 18:50
港澳



有飲食業工會引述僱員反映,僱主輸入勞工後解僱本地職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調,勞工處有做把關,堅守本地勞工優先,亦按承諾正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政府前年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至今已有約5.4萬名勞工獲批,最多的是餐飲業,單計侍應和初級廚師,已有約1.5萬人。
有業界工會近日指收到工人反映,有僱主在輸入勞工後解僱本地勞工,接獲約20宗求助個案。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回應指,計劃一直堅守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原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說:「對於本地招聘的把關,勞工處是很重視的,即譬如他見了些本地的工人,最後工人不做或不適合,我們也會打電話向工人了解,究竟甚麼原因。」
他又指已就計劃展開檢討,會仔細聆聽勞資聲音,提出優化辦法。
現行規定,僱主經計劃每請一名輸入勞工,要請至少兩名本地人,但飲食業職工總會指局方跟進不足。
飲食業職工總會權益幹事招冠聰指:「會否多些巡查及了解,主動些去到公司視察,是否有違反相應規例,飲食業始終人數基數較大,二來都是低技術勞工,面對問題工友未必懂有途徑發聲,未來若檢討可做到專門計劃,有專門部門或專人去處理他們面對的勞資糾紛。」
有酒樓負責人認為,應保持現有計劃安排。指目前約兩成員工是外勞,遍布樓面、廚房及清潔等。
譽宴集團主席張家豪表示:「始終技術是比不上,廚房、點心、燒味也好,都要有高級的去管理,最多只能請外勞幫輕一下。低技術的是沒有(本地)人願意做,變相外地勞工來了是幫輕本港營運。」
他又指外勞填補本地工不做的空缺,的確降低了經營成本。
【延伸閱讀: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為紓緩不同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23年6月13日通過建議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為反映經優化的措施,「補充勞工計劃」易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由2023年9月4日起接受申請。
僱主如確實未能在本港聘得合適人手,可經「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申請輸入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不會接受「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及其他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建造業及運輸業)所涵蓋行業及職位類別的輸入勞工申請。
僱主必須就每宗申請的空缺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優先聘請合適的本地工人填補空缺。勞工處同時為有關空缺進行就業選配,轉介本地求職者予僱主進行面試。
完成本地公開招聘後,勞工處會就每宗申請邀請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委員給予意見。經全面評估各項因素,包括勞顧會委員所提供的意見和理據後,勞工處會決定批准或拒絕有關輸入勞工的申請。
通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輸入的勞工,僱傭合約以24個月為限,薪酬不得少於本地工人擔任相類職位的每月中位工資。輸入勞工必須按照「標準僱傭合約」受聘,並與本地工人同樣受香港勞工法例的保障。
輸入勞工只可在其僱傭合約訂明的僱傭期內為其僱主工作,並且只可擔任「標準僱傭合約」訂明的職位及職務範圍。合約期滿後,他們必須返回原居地。
資料來源:勞工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