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以逆滲透技術將海水變成食水 效益較蒸餾法高

發佈日期: 2025-04-23 13:46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氣候變化令食水來源不穩定,政府近年探索和發展新水源,其中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前年年底開始啟用,以逆滲透技術,將海水變成食水,效益較過往蒸餾法更高。

位處維港東面對出,這片在大廟灣與東龍洲之間、貌似平常的海域,潛藏一條肩負「特別任務」的隧道。

隧道海底一端是六角形進水口,海水經過330米長的隧道,流到另一端、岸上的海水化淡廠。先過濾,清除固體、雜質,之後會進入逆滲透淨化廠房,進行兩次逆滲透。

所謂逆滲透,是利用六十倍大氣壓力的高壓泵,將海水輸入這些白色管道,穿過滿布極微細孔洞的半透膜。水分子夠細小、能夠通過,但海水中,其他大過孔洞的雜質,例如礦物、重金屬等就通過不到。經過濾膜就得到純水。

廠房有12組逆滲透組件,合共2,336支壓力管道,全天候運作,每日可生產1.35億升的食水、即54個標準泳池的水量,較已拆卸的屯門樂安排化淡廠當年日均生產2,500萬升食水,多約四倍。

水務署機械工程師(新界東區濾水廠)凌統說:「(樂安排)當時技術是用蒸餾法,簡單來說將水加熱,令它產生蒸汽,再凝結它,變成潔淨的水,方法比現時逆滲透耗能,效率比較再低些。」

滲透水之後會如一般供水程序,加入氯氣、氟化物等化學品,成為食水,供應西貢、九龍東等地區使用。至於濃度較高的鹽水,會排回大海稀釋。

化淡廠日後擴展第二期,產量可提升至2.7億升食水,佔全港食水量一成,未來會否成為主力食水來源?

凌統表示:「海水化淡,最主要應對氣候變化一個方案,即增加水資源應對方案。至於能否完全取代,我們現在看不到可以完全取代東江水,引入東江水這條路成本效益比較高。」

對於日後(將軍澳)137區發展,會否影響附近水質,水務署指,入水口與發展區有一定距離,並且會與各個部門緊密溝通,嚴格確保化淡的水質不受影響。


【延伸閱讀:海水化淡】

第一座海水化淡廠位於屯門樂安排,1976年,該廠日產2,700萬加侖的淡水,佔全港耗水量12%。當年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採用的是高溫蒸餾技術,海水化淡過程需不斷加熱成蒸汽,隔去鹽分,冷卻為淡水,過程非常耗能。

受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和1980年的伊朗和伊拉克的「兩伊戰爭」影響,7、80年代全球燃油價格急升,令海水化淡的成本不斷上漲。1977年,樂安排海水化淡廠生產每千加侖食水,成本約為9元,但1981年成本已增至38元,比起其他渠道獲取食水每千加侖約4.5元的成本昂貴得多。

加上19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香港與內地聯繫愈趨頻繁,同時間,中英談判展開,香港前途明朗化,針對內地輸水香港的政治考量降低。考慮到海水化淡成本過高,及廠房經常閒置的實際情況,政府索性於1982年關閉海水化淡廠,並於90年代將其炸毀。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