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制訂多個防治水浸方案 內港北區雨水泵房年中投入運作

發佈日期: 2021-10-27 21:44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澳門在2017年經歷超強颱風「天鴿」後,制訂了多個防治水浸方案,其中在內港北區的雨水泵房今年中投入運作。

內港北區是全澳門最低窪的地方,每逢打風加上天文大潮都有機會水浸,附近商戶都自行安裝防水閘。

內港商戶老闆陳先生稱:「浸到那裡,二樓,『天鴿』就浸到那裡,有一條水印,白色的地方就是了。好高的,有兩米多高。以前經常水浸,今年少浸,不是沒有浸,少一點,因為沒有太多颱風。」

澳門政府為了改善水浸情況,花費了1.1億元興建一個新雨水泵房,今年5月落成。泵房的集水面積達46.5公頃,覆蓋範圍由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一帶,排洪能力最高可達每秒14.28立方米,相當於兩分多鐘就可排清一個標準泳池的水量。

市政署委員梁頌衍表示:「這區原本都是海來的,後期填海興建房屋,只有一米多的海拔高度,海平面一升高,都會擋住出水口,都會對排疏能力造成影響。其實這兩次打風,包括『獅子山』和『圓規』,兩次打風這區的水浸情況都有改善,證明這個雨水泵房發揮了一定作用。」

但他認為泵房只是「緩兵之計」。

梁頌衍說:「現時的渠網已是很久年前落成,本身已不敷應用,但因為你看到這麼多人居住,交通又繁忙的時候,好難有條件去做基礎建設更新的工作,長遠來說,必須通過都市更新改善道路網。」

政府未來亦計劃在內港南區和筷子基區興建雨水泵房,梁頌衍建議政府盡快明確興建時間表和加快工程進度。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