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團隊以AI技術助天問一號尋找著陸點 大部分成員僅廿多歲

發佈日期: 2021-06-24 20:47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中國近期有多項航天任務,本港科研人員都有份參與,其中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以人工智能技術協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尋找著陸點,團隊大部分成員更只有二十多歲。

「天問一號」探測器,這批從火星傳回的照片,不僅標誌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更首次在紅色星球留下中國的印跡。這項創舉的背後,有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他們大部分只有廿多歲。

理大博士後研究員廖偉驄稱:「航天任務好像很遙遠,但是有機會接觸到,我自己都想不到。」

除了率領團隊的教授吳波,其他成員參與項目時,仍是博士生或碩士生,他們透過自行研發的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用了近五年時間,在地貌複雜的火星鎖定最佳著陸區,再分析「天問一號」進入火星軌道時對著陸區拍攝的大量的圖像數據,僅用一個半月完成原本要做一年的任務。

理大博士後研究員廖偉驄表示:「基本不會睡覺,你自己也睡不着,和成員發短信問他們問題,即時就會有回覆,那時候是淩晨四點。」

最後找出三個著陸點給「天問一號」管理團隊選擇。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降落火星表面,著陸地方正正是理大團隊推薦的地點附近。

廖偉驄指:「那一刻我眼睛是發光的狀態,著陸了,而且還是在這個位置。」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吳波說:「我們這個團隊作爲一顆小小的螺絲釘,有幸參與了歷史。」

而在中國甚至全球,航天科研人員年輕化是趨勢。

吳波認為:「年輕有年輕的好處。年輕人對新的技術更加敏感。」

理大博士後研究員王怡然稱:「年輕人也是可以從最開始的入門起步,逐漸跟著一個個項目成長,幾年之後就會成長成一個有實力、有擔當的一個角色。」

吳波教授說香港國際化的學術環境,對他們的研究幫助很大,既方便與來自歐洲等地國際機構合作,又能和內地科學家保持緊密聯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