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果欄屹立百年 傳承港人拼搏精神
發佈日期: 2017-09-03 10:50
港澳



去年9月4日,油麻地果欄發生三級大火,雖然無人傷亡,安全問題就再引起關注。
附近居民亦不時投訴有噪音、衞生及阻街等問題,但已有一百年歷史的「果欄」,需要關注的是否只有這些呢?
1912年,油麻地一帶填海發展,新填地街及渡船街之間的這裏建成墟市,當時售賣的包括蔬果、家禽及魚類等。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生活艱苦,必需品以外就得省錢,所以賣水果的商戶不多,這裏還未稱為「果欄」。
六十年代,魚菜及雞鴨欄遷往長沙灣,「果欄」的發展才逐漸成熟,張志祥父親的欄檔亦愈做愈大。
九龍果菜同業商會副理事長張志祥表示:「於七十年代前,我們於果欄從業的絕大部分都是東莞人,佔百分之九十以上。有老前輩說,因為東莞人多,形成東莞街,即是石龍街。」
走進石龍街,見到一排整齊的主體建築,是十六間於1952落成的「新欄」,現時已成為二級歷史建築。
張志祥又指:「還留有則師招牌在這裏、『上海顧新記』。內部的裝修就要視乎當時欄主出價多少,如果成本多,看到招牌是水磨石,櫃檯如是。如果欠缺成本的話,就會見到木製,櫃檯也是。新填地街的三間就較早期落成,即『福和欄』、『和興欄』及『秀和欄』,也是打聽得來,指欄主可能有些許國民黨背景。」
屋頂部分,一些建起平台,一些就採用傳統瓦頂,降低室內溫度,既涼快,亦方便保質。
而市場座落海旁,毗鄰當時的油麻地火車站,果欄海陸運輸都十分便利。
張志祥表示:「竹箕與擔挑,擔或者托回來,慢慢演變就是木頭車,之後就是唧車,現時就演變成電動唧車。現時由於用貨櫃,所有貨物都在葵涌(貨櫃)碼頭上岸,碼頭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沒有用。」
在這裏出售的水果種類都可以見證香港經濟發展,最初這裏出售的一般只有香蕉及甘蔗,到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這裏出售的就有蘋果及梨子之類,但香橙數量都不多,現時世界各地的水果都有,就像時令的水蜜桃。
港府早於五十年代,就有意將果欄搬離油麻地,火警過後又再引來搬遷討論。
但張志祥表示,果欄除了是歷史一部分,更傳承了六、七十年代港人的拼搏精神,搬走只會令區內難得的記憶亦會消失。
張志祥說:「你可以說晚上有噪音、阻街,亦有滋擾。這個地方已有逾百年,周邊發展的社區有多久?我個人感覺是,其他人一早已知悉我們在這個社區營運,搬進來沒道理說成是我們製造滋擾,是否地區策劃出錯?我們與街坊早上見到都會打招呼,問問上茶樓沒有,吃飯沒有,也會說聲早安,發覺現時社會很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