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接管安世半導體 荷蘭貿戰變主動?

發佈日期: 2025-11-11 19:20
國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歡迎收看《世界觀》。

荷蘭突然以國安為由,接管有中資背景的安世半導體公司,引發歐美日車廠供應鏈危機。有評論質疑,荷蘭在貿易戰中,是否扮演更主動角色。

事件源於9月尾,荷蘭政府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由,引用《貨物供應法》,接管一間名叫安世半導體的公司。包括罷免行政總裁張學政、撤換大部分管理人員。如發現公司政策有損荷蘭或歐洲利益,政府亦有權介入,推翻或干預公司的決策,這變相是將安世「國有化」。

《貨物供應法》是荷蘭於1952年通過,授權政府在緊急情況下,確保關鍵物資的供應。當時正值冷戰初期,立法旨在應對危機情況。安世半導體是荷蘭政府首次運用這條法例,被接管的企業。

但為何荷蘭當局,會突然覺得安世半導體威脅國家安全,非要用冷戰時期的法例接管不可呢?主要原因是這家原本是荷蘭飛利浦旗下的公司,2018年被中國聞泰科技,以36億美元收購。荷蘭政府認為,安世將晶片設計及機械設定等機密資料,轉移至中國,認為此舉長遠會令歐洲晶片供應鏈中斷。

但另一個原因,是安世被美國將列入「實體清單」。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早於今年6月,有美國官員已向荷蘭當局表達,安世的中資背景令華盛頓感不安,9月底更把它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但荷蘭當局否認,接管行動與美國有關。

中國於10月4日宣布,禁止安世從中國出口特定零部件和組件,以反制荷蘭的做法。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稱:「荷蘭政府不顧中方多次在磋商中提出的合理訴求,未有展示出建設性態度和行動,且升級全球供應鏈危機,對此荷方應承擔全部責任。」

對比起Nvidia輝達,英特爾等同樣製造晶片的企業,安世的規模相對非常之小,亦不是生產最先進的半導體,但安世生產的晶體管及二極管等,是製造汽車不可或缺的組件。單是「半導體場效電晶體」,有百分之4的市場佔有率,全球排第九。而安世於去年有超過20億美元的利潤,是十大相關產品供應商。

安世的晶片大部分在歐洲生產,但約七成的半導體在中國封裝後再分銷。受禁令影響,多間大型車廠警告供應鏈受影響,包括歐洲的大眾、寶馬、富豪及積架,日本就有豐田、日產、萬事得及本田等。其中大眾汽車一度表示,計劃暫停部分車款的生產。

雖然中荷已同意就事件會面,而中方亦同意恢復相關半導體晶片出口,但事件凸顯歐洲在供應鏈上,夾在中美國之間的依賴性。

荷蘭並非首次捲入對華貿易戰。美國早前禁止荷蘭的ASML艾司摩爾最先進的光刻機售給中國,從而限制中國在晶片製程的突破,看重中國市場的艾司摩爾,亦只有無奈地跟隨美國的禁令。但今次是荷蘭政府引用國安法,主動出擊封殺認為危害國安的公司。

荷蘭這次主動介入的代價,卻是禍及各大車廠,以及即時引發供應鏈危機。而中國商務部亦證實,已恢復出口部分安世半導體的晶片,可望緩解這次供應鏈危機。

我們明天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點擊重溫其他集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