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伊朗水危機

發佈日期: 2025-11-07 19:20
國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歡迎收看《世界觀》。

德黑蘭作為伊朗首都已經超過二百年,一直是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樞紐,但這座古城正面臨一場生存危機。

伊朗首都德黑蘭周二有大批民眾手持標語上街,紀念1979年伊斯蘭革命四十六周年,是自6月以色列和美國空襲伊朗核設施後,德黑蘭首次舉行大型反美、反以色列示威。

1979年11月4日,參與革命的伊朗學生,衝入當地的美國大使館,扣押館內美方外交人員,自此之後伊朗官方將這一日定為「反對全球傲慢日」。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表示,當年事件揭露美國的真面目,時至今日伊朗與美國仍存有分歧,現階段不考慮與美國合作。

不過,面對聯合國恢復制裁伊朗,民眾的生活壓力有增無減,德黑蘭不少居民都擔心經濟進一步惡化,近日更出現飲用水危機。擁有超過一千萬人口的德黑蘭,位於阿爾伯茲山脈南面山腳,山峰常年積雪,其河流為多座水庫提供水源。

英國《衛報》報道,德黑蘭七成用水由水庫提供,另外三成來自地下水,但由於降雨量少,影響水庫供水比重,增加地下水的壓力。據統計伊朗去年降雨量是一百四十毫米,遠低標準的二百六十毫米,今年的情況同樣嚴峻,德黑蘭地區幾乎完全沒有下雨,正經歷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伊朗官方通訊社,過去周日引述德黑蘭水務公司負責人表示,供應德黑蘭飲用水的五座水庫中,其中一座阿米爾卡比爾水庫,只餘一千四百萬立方米的蓄水量,佔總容量的百分之八,負責人警告只夠德黑蘭用兩星期。

報道又指,德黑蘭人口每日用水量大約三百萬立方米,佔全國近四分之一的水資源。為了節省用水,近日部分社區已實施制水。除了德黑蘭,其他地區亦面臨用水不足的問題,上月底伊朗副外長加里巴巴迪表示,德黑蘭獲得的水資源低過《赫爾曼德河水資源條約》保證的水平。

赫爾曼德河發源於阿富汗喀布爾西北部,向西流入伊朗境內。兩國1973年簽訂《赫爾曼德河水資源條約》,伊朗每年分到的水量是八億二千萬立方米,但阿富汗過去四十年衝突不斷,當局無法有效履行條約,每年「分給」伊朗的水量不定。

加里巴巴迪指,兩國可能要訂立一個新的法律框架,來管理赫爾曼德河,但阿富汗塔利班官員之前重申,水量多少是受氣候情況影響,絕非人為截流。

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一直關注德黑蘭的水資源危機,上月更指危機嚴重到伊朗「別無選擇」,一定要遷都。他指已向哈梅內伊提議將首都從德黑蘭,搬到南部波斯灣沿岸地區,認為那裡具備直通國際水域的優勢,有利貿易和經濟關係,有望發展成繁榮先進區域,遷都是否真的有急切需要?

內地有評論認為,在伊朗當前脆弱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遷都被視為是豪賭,更涉及國家安全風險,因為美軍在波斯灣地區已設有多個重要軍事基地,在聯合國恢復對伊朗制裁的背景下,將首都遷往更易受到攻擊的沿海地區,難免令人質疑伊朗政府的戰略判斷。

亦有分析認為遷都事件,可能涉及改革派的佩澤希齊揚,同保守派的哈梅內伊之爭,不排除會掀起一場政治風暴。

我們下星期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點擊重溫其他集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