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最後機會旅遊」是福是禍?

發佈日期: 2025-09-26 19:24
國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歡迎收看《世界觀》。

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單反映在極端天氣更頻繁,還有冰川加速融化,古城面臨淹沒等等,不少人把握「最後機會」,湧到「瀕危」目的地觀光,諷刺的是這種形式的「最後機會旅遊」,有可能加速它們「消失」。

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生態資源豐富,來體驗的遊客來自世界各地。

土耳其遊客表示:「來到這裡太令人興奮了,在世界的另一個地方,離開家鄉很遠。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而且難忘的時刻。」

美國遊客稱:「我來這裡希望探索一些自然景觀,圍繞這座世上最大的島嶼,期望支持例如生態旅遊及可持續旅遊的同時,支持本地經濟。」

氣候變化影響著全球每一個角落,「最後機會旅遊」近年越來越受到關注,遊客趁著名景點又或者自然景觀,因為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消失」前趕去觀光,形成一種國際旅遊趨勢。

以冰川為例,氣候變化加劇冰川融化,不少遊客希望把握「最後機會」,親身感受一下冰川的壯麗景色,「最後機會旅遊」,簡單來說即是「現在不看」,「不知以後還有無機會看」。

不過根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的報告,全球大約百分之八至十一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源於外遊。特地乘飛機,甚至轉不只一程機,去這些「瀕危」地點觀光,是否不必要地增加碳足跡?

深受「過度旅遊」困擾的意大利威尼斯,也是「最後機會旅遊」的「受害者」,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不斷上升,威尼斯以每年一至兩毫米速度下沉,甚至有科學家估計,它在本世紀前會沉沒,再加上它的歷史感同其他獨特魅力,吸引源源不絕的遊客,想把握「最後機會」,感受「水都」風情。

四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每日平均幾萬旅客到訪,旺季甚至可能超過十萬,全球遊客一窩蜂,湧到本身已經很「脆弱」的地方,增加了當地負荷,又會否加速它「消失」?

不過有聲音認為「最後機會旅遊」不必然是壞事,只要有適當配套同管理去應對,都可以「轉危為機」。例如在亞馬遜熱帶雨林有生態旅遊計劃,由當地人做嚮導,一方面為本地社群帶來實際收入。

另一方面在導賞過程中,向遊客分享自然同環境相關知識,都起到教育作用。遊客透過在「瀕危」地點親眼「見證」,有助更深刻反省氣候變化的影響,有望將感受轉化成日後實際行動,為全球整體環保工作帶來正面影響。

又例如全球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於澳洲昆士蘭的大堡礁,每年超過二百萬遊客到訪,那裡由大約2,900個獨立珊瑚礁,同900個大小島嶼組成,珊瑚礁有六百多種,魚類有一千六百多種。

不過在全球暖化下已經出現過多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去大堡礁「最後機會旅遊」,同樣可以做一個更「負責任」的遊客,譬如納入一、兩個行程,以步行文化探險,代替涉及摩打推動的海洋活動,亦可以選擇環保住宿,在浮潛或潛水時,可以特別留意蛙鞋,不要損害到珊瑚等等。

「最後機會旅遊」作為一種國際旅遊現象,究竟是福是禍關鍵在於遊客心態,是純粹到此一遊「打卡」,還是真的可以在觀光見聞時,融入環保意識,推動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們下星期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點擊重溫其他集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