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全球核裁軍為何停滯不前?
發佈日期: 2025-08-08 19:20
國際



歡迎收看《世界觀》。
80年前,美軍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毀滅性破壞,即使國際社會持續推動核裁軍,但美俄這兩個最大擁核國近年核武預算不跌反升,到底為何全球遏止核武的努力停滯不前?
廣島原爆倖存者飯田邦彥說:「甚麼都沒有了、甚麼都沒有了,只剩下圓頂、圓頂。」
83歲的飯田邦彥,退休後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擔任志願者導遊,向更多人講述他的故事。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時,飯田正在家中,距離原子彈核爆點約900米,當年他只有三歲,所經歷的恐懼未有隨時間磨滅。
飯田邦彥稱:「我被埋在瓦礫下,我想大叫『媽媽,救救我』, 但我叫不出聲。」
最終他被祖父救出,在小學期間也出現類似輻射影響,之後逐漸康復。晚年開始到處演講,希望用自己的經歷,推動廢除核武。
1945年5月8日二戰,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戰事終結,但發動侵華戰爭同太平洋戰爭的日本,仍在亞洲太平洋戰場頑抗。同年7月,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未有理會。依照盟軍當時作戰計劃,要迫使日本投降,戰爭可能會持續至1946年底,若進攻日本本土,估計將造成約二千萬軍民死亡。
1945年8月6日,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到日本廣島市上空,投下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三天後,再在長崎市投下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日本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
各國在二戰後的核技術發展不斷,冷戰時期,美蘇加速推動核力量擴張。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進一步凸顯雙方核武對峙緊張狀態,核戰陰霾揮之不去,促使國際社會討論限制核武發展與擴散。1968年,包括美蘇等核武國家簽署《核不擴散條約》,推動核裁軍,目前已有191個締約國,但不完全禁止核武。
有評論認為,該條約存在缺陷及局限,擁有核武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拒絕加入該條約,同時也助長核不平等。該條約被認為將核擴散,只限制在目前九個國家,各國互相施壓,要求遵守規則,在北韓退出條約並試爆核武後,遭國際社會譴責、制裁和孤立。分析指,由於核武大國不配合和安全考量,令遏止核武面臨阻力與挑戰。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全球核武庫正在擴大和升級,估計全球逾12,000枚核彈頭總庫存中,超過9,600枚處於可用狀態,幾乎全部屬於美俄這兩個最大擁核國家,其中美國核武預算近年更大幅增加。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早前估計,未來30年,美國核武庫的營運和升級總成本,將高達一萬七千億美元,有美國智庫形容是「一場末日豪賭」。
中國一貫主張,最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始終恪守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呼籲所有核武國家切實履行《核不擴散條約》義務,擁有最大核武庫的國家,應承擔特殊、優先責任,繼續率先大幅削減其核武。
我們下星期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點擊重溫其他集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