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歐洲「捕碳」抗熱浪是否可行?

發佈日期: 2025-07-04 19:20
國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歡迎收看《世界觀》。

剛步入夏季不久,歐洲南部持續受熱浪侵襲,多個城市氣溫突破攝氏40度,凸顯全球變暖的影響迫在眉睫。法國與挪威近日敲定新的雙邊協議,允許跨境輸送並永久封存二氧化碳,到底這做法能否實現歐洲的減碳目標,延緩氣候暖化所帶來的衝擊?

不論是西班牙:

一名西班牙旅客說:「太可怕了,溫度達到攝氏44度,安全起見,我們不得不留在室內,因為天氣太熱了。」

抑或希臘:

有希臘旅客稱:「我們肯定要喝大量的水、塗防曬霜,在我可以的地方,我會在頭上放點東西,戴帽或其他東西保護頭皮,我必須做點甚麼,因為這裡非常熱。」

不少旅客趁夏季到南歐享受假期,卻遇上熱浪侵襲,未到七月,多個城市已變成「火爐」。

好像在西班牙西南部埃爾格拉納多,及葡萄牙中南部莫拉,在剛過去的周末錄得攝氏46度高溫,打破六月高溫紀錄。意大利羅馬、米蘭和那不勒斯等21個城市,連續多天發布最高級別極端高溫警戒。法國多地周二突破攝氏40度,逾千間學校因酷熱停課。

不少專家認為,這輪北半球高溫天氣,與歐洲大陸上空的「熱穹頂」效應有關。所謂「熱穹頂」,是一種高壓系統造成的氣候現象,會把熱空氣困在特定區域,導致該地區持續炎熱,就像在沸騰的煲上蓋上蓋子一樣。

而全球變暖加劇「熱穹頂」效應帶來的影響。專家指,隨著全球持續變暖,極端高溫天氣預計將在全球多地變得更常見、更劇烈、持續時間更長,呼籲各國採取措施應對。

其中一個方法是減碳。法國與挪威近日敲定一項新的「碳捕捉與封存」雙邊協議,允許跨境輸送並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相關技術是指從工業排放源或發電廠收集二氧化碳,將其液化,再通過管道或船運輸,永久封存在地下或海底地層,避免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延緩氣候變暖。

協議將允許來自法國主要港口的工業碳排放運往挪威,注入北海下方的挪威大陸棚地質層,被視為歐洲邁向建立統一碳捕捉與封存市場的重要一步。

歐盟近年積極推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尋求到2030年,每年捕捉5,000萬噸二氧化碳,到2040年增加到2.8億噸。雖然歐盟的目標雄心勃勃,而且獲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支持,但有意見質疑仍要面對高成本和技術等挑戰。

歐盟委員會表示,到2050年,歐洲可能需要興建19,000公里的二氧化碳管道,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根據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的數據,可能花費高達1,400億歐元、折合約13,000億港元。

《彭博》報道,截至2023年,政府和企業在全球「碳捕捉與封存」方案,花費超過730億歐元、折合六千多億港元,但同年該技術只捕獲全球排放量的百分之0.1左右。

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憂慮,若專注「碳捕捉與封存」單一方案,可能會令其他減碳目標,例如擴大潔淨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等被邊緣化。

我們下星期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點擊重溫其他集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