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梵蒂岡新教宗熱門人選
發佈日期: 2025-04-22 19:20
國際



歡迎收看《世界觀》。
教宗方濟各在羅馬天主教禧年,安息主懷,終年88歲,為他12年教宗生涯劃上句號,梵蒂岡將展開遴選新教宗程序。
在羅馬天主教其中一個最重要節日,88歲的教宗方濟各即使帶病,星期日仍然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的復活節彌撒現身,感動在場三萬多名,以至全球各地的信徒。
教宗方濟各稱:「親愛的弟兄姊妹,復活節快樂。」
方濟各今年二月中因為肺炎入院,留院逾一個月返回梵蒂岡休養,他在復活節彌撒上顯得較為虛弱,在露台露面約20分鐘後,坐上教宗座駕,向信眾致意,又為嬰兒祝福。
沒人想到一天後傳出噩耗,梵蒂岡周一宣布,方濟各當天早上7時35分,即本港時間同日下午1時35分離世。生於阿根廷的方濟各,2013年3月當選教宗,是首位來自拉丁美洲和出身於耶穌會的教宗,謙遜、簡樸、帶領教廷革新,都是在信徒心目中,方濟各的代名詞。
隨著方濟各榮歸主懷,梵蒂岡通往教宗正式官邸宗座宮的巨型青銅門半掩,鐘聲響起,標誌進入「教宗出缺期」。
在方濟各位於宗座宮的寓所,按傳統儀式,於大門綁上紅絲帶,以教宗的印章用蠟密封,準備葬禮,不會進行驗屍。教宗靈柩將移送聖伯多祿大教堂供公眾瞻仰。
葬禮後,梵蒂岡將展開遴選新教宗程序,一般會在教宗死後15至20天召開秘密會議,全球130多名80歲以下合資格的樞機,將齊集西斯汀教堂內投票,期間要與外界隔絕,直到選出新教宗為止。
理論上,任何男性羅馬天主教徒,都有資格成為教宗,但在過去七百年,教宗都是從樞機中選出。
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報道,下任教宗的熱門人選之一,包括70歲的梵蒂岡國務卿、意大利樞機帕羅林,他被視為教廷「二號人物」,在重建梵蒂岡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以及與北京簽署共同任命中國主教的協定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過往266位教宗中,有217位也是來自意大利。
另一名同樣來自意大利的可能人選,是60歲的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皮扎巴拉樞機。他在耶路撒冷生活30多年,會說希伯來語,在中東建立的權威可能成為優勢。
如果樞機團再次選出非歐洲人,人選之一,包括67歲的菲律賓樞機塔格萊,他有「亞洲方濟各」之稱,關注社會正義和消除貧困,外祖母來自移居菲律賓的一個中國家庭,如果當選,將成為首位來自亞洲的教宗。
另外,來自非洲加納、76歲的樞機特克森,曾被認為是2013年秘密會議上最受歡迎的人選,現時再次備受討論。若被選出,將成為現代首位來自非洲的教宗,也將創造歷史。
方濟各在位期間,任命了更多來自較貧窮地區的樞機,打破他們以往在教廷代表性不足問題,顯著改變樞機團的地域平衡,可能在下一任教宗的遴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明天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點擊重溫其他集數
【延伸閱讀:歷時最長的教宗選舉】
公元1268年11月29日,第183任教宗克萊孟四世(Clemens IV)離世,梵蒂岡教廷按規例選出新一任教宗,不過,這次選舉並不順利,歷時2年9個月2天,創下最長紀錄,亦促使選出的184任教宗額我略十世(Gregory X)推行選舉改革。
克肋孟四世離世,當時西斯汀教堂仍未興建,選舉會議可於意大利不同城市的教堂或宮殿舉行,當年的樞機便於意大利維泰博聚集,選舉新教宗,但這次樞機們因政治和區域分歧,出現前所未有僵局,逾兩年無法選出新教宗,出現所謂「宗座空缺」(sede vacante),教廷採取極端措施來解決,包括將樞機們開會的大廳鎖上,限制食物,甚至將會議大廳屋頂拆除,讓樞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於是產生「選舉會議」(conclave)一詞,源自拉丁語 cum clave(用鑰匙鎖住),最終於1271年9月1日,選出意大利的維斯孔蒂為新教宗。
在近三年的宗座出缺期間,教廷由樞機團共同管理基本的行政和外交事務,聖座財務總管(Camerlengo)作為重要官員,負責監督日常運作,包括財務管理和教宗宮廷事務。教會當時的分散結構允許地方主教、大主教和神職人員獨立管理各自的教區,確保宗教儀式、聖事和地方行政工作不間斷進行。
為了防止再發生僵局,額我略十世於召開「里昂大公會議」,頒布《使徒憲章》(Ubi periculum),引入全面改革,為現代選舉會議奠定框架,主要規定包括:
「選舉會議」封閉進行:樞機們被隔離在單一地點,鎖閉以確保隱私並減少外部影響。將於維泰博的臨時封閉措施正式化。
嚴格的時間表:選舉會議在教宗離去世後10天開始,允許樞機們有時間抵達,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延誤。
隔離和限制:禁止樞機與外界聯繫,除非得到選舉會議監督者的批准。樞機們還必須共用一個公共空間,不得有獨立房間,以減少派系對立。
逐漸嚴苛的條件:為促使快速決策,樞機的饍食供應隨時間減少。三天後,每餐僅提供一道菜;八天後,僅限麵包、水和葡萄酒。
收入暫停:選舉會議期間,樞機的教會收入暫停,增加達成共識的財務壓力。
《使徒憲章》因為過於嚴苛遭到部分樞機抵制,之後再經過修訂,不過,依然是現代選舉會議制度的基石。西斯汀教堂1470年代建成後,亦逐漸成為選舉會議場地。
資料來源:梵蒂岡教廷、綜合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