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最新至全部


【醫療室】AI復康運動程式 方便中風者在家鍛鍊

發佈日期: 2023-10-30 12:15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中風後首三至六個月,如果病人積極做復康治療和運動,會有助恢復活動能力。另外,有新推出的人工智能(AI)復康運動程式,讓病人可以在家鍛鍊。

71歲的盧先生在六年前中風,影響右手右腳的活動能力,說話都有困難。他住院兩個月,期間情況穩定,便開始接受物理治療、言語治療等的復康訓練,到現在一直沒停過。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稱:「如果過了急性(治療)期的黃金三小時,或者四個半小時後,我們所說的便是康復黃金期、即是首三個月,如果做運動、言語治療,加上其他的康復設備,便會康復得很快,過了三個月後便會慢了點。」

最近盧先生利用人工智能應用程式,在家中做肌肉訓練。這個程式有物理治療師參與設計,中風病人可選擇合適的復康療程,醫護人員亦可以借助程式,評估病人復康進度。

黃家星指出:「它懂得分辨這是肩膊、這是手肘、這是手、這是腳,這樣子分辨,以及身體是屈曲還是伸展,這都是靠人工智能識辨。從而觀察病者如何做運動,做得對不對,做得是否足夠,於網上可以有評分,醫生看後可考慮如何加快康復(進度),設定(療程)方案。」

有研究發現,大約有四分之一病人,中風前都曾有所謂「小中風」的跡象,例如盧先生在出事之前,右手試過麻痺足足半個小時。

盧太表示:「他試過整張臉漲紅,頭也漲紅,我亦不為意,不過很快便不再漲紅,有試過兩、三次。他說他的手麻痺,我沒有為意,以為像我的手一樣也經常麻痺、乏力。」

醫生提醒,如果突然說話口齒不清、手腳無力,或半邊嘴歪了,都可能是「小中風」,必須及早求醫。而家人曾經中風、經常吸煙、飲酒、患有「三高」、心律不正,或心血管閉塞的人士,也要提高警覺。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