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最新至全部


醫療:初生嬰兒心臟穿洞影響供血 或須手術修補缺口

發佈日期: 2018-09-03 15:26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本港每年新增逾五十宗初生嬰兒先天性心漏個案,俗稱心臟穿洞,影響供血給全身。醫生指,缺口直徑大過五毫米,就有機會發病,甚至引致心臟衰竭,可能要做手術。

劉先生一家半個月前迎接小生命來臨,但男嬰出生第五天到醫院檢查,醫生發現他的心臟,左、右心室之間的隔膜穿洞,證實患有心漏症,屬於先天性心臟病。

劉太表示:「他沒有症狀,醫生聽到他的心臟有雜音,要另外做檢查為他照超聲波,發現他有一個三毫米洞,我們當時聽到突然嚇一嚇。」

醫生指,如果心室隔膜缺口小,未必對嬰兒構成影響,要定期到醫院覆診,不用治療,但要留意洞的直徑會否大過五毫米。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稱:「在發育過程中,心臟也會生長,生長過程有些肌肉開始自行修補。洞越大,自行癒合機會其實越少,例如通常說,三、四或五毫米(直徑)以上,尤其五毫米或以上,我們要看得緊,因為他們發病機會大一些。」

部分患者心室隔膜缺口大,血液可能由左心室流向右心室,令負責將含氧血液輸送給全身的左邊心臟,需要較正常人的心臟輸出更多血。

負責把缺氧血液輸到肺部,吸收氧氣的右邊心臟,反而會有含氧血液流進去,然後再送入肺部。

醫生指,患者一般會由左邊心臟開始衰竭。

韓錦倫指:「小朋友會很不舒服,很疲累、沒能力,尤其表現在進食方面,沒有看醫生,繼續迫他飲奶,很可能延遲求醫,會有呼吸問題,呼吸不舒服、氣喘,左邊心衰竭一段時間,可能會影響至右邊心,家長難以知道,除非很嚴重,就是肚脹。」

醫生要為患者處方藥物,增加心臟功能,嚴重個案要做外科手術修補缺口。

孕婦做產前檢查能否及早發現胎兒患病?醫生說,大部分孕婦做產前超聲波檢查時,醫生已能發現嬰兒心臟有問題,但有約一成可能產前檢查時「走漏眼」,到出生後回家數星期,開始出現明顯症狀才去求醫。

除了心室隔膜穿洞,心漏症還有沒有其他類型?醫生指,心室隔膜穿洞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漏病,佔總數六成,另外有約三成病人是心房隔膜穿洞,其餘約一成人是混合型,即心房、心室都有穿洞,同樣有機會造成心臟衰竭。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