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 屈穎妍

已複製連結
改名有時真的好考功力,好的名字可讓人一看記住,不過看極都記不得,不算是壞名,因為最壞的名字,是誤導別人,甚至欺騙大眾,最近有個名就是最佳例子:「氧化式可降解塑膠」。
從字面理解,「氧化式可降解塑膠」似乎是一種較環保的塑膠產品,這塑膠是可以分解,不那麼破壞環境……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這個看似環保的產品「氧化式可降解塑膠」,我們會在保鮮袋或寵物糞便袋的包裝上見過。由於它是在傳統塑膠加入添加劑,使塑膠加速碎裂為微塑膠。然而,微塑膠仍是塑膠,而且是種更難清理的塑膠物,於是,大家以為的好環保,其實更加不環保。
微塑膠不能完全降解,只會流入海洋,由於太細微,容易被海洋生物吞食,再循環回到我們的食物鏈中。
根據《綠色和平》的統計,現在每3隻海龜就有1隻吃過塑膠,90%海鳥體內含有塑膠。2019年3月,一條鯨魚在菲律賓海灘擱淺,胃內就塞滿了40公斤的塑膠垃圾。
由於這看來環保的東西其實極不環保,故政府去年實施「走塑」政策其中一項,就是禁止製造、銷售和供應「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不過因為名字有嚴重誤導成份,不少店舖,網購平台,甚至非牟利團體仍不知就裡地出售此產品,好多市民又以為支持環保購買此產品。
其實環保署有責任做好這方面的大眾宣傳教育,甚至禁止產品用有誤導性質的名字,又或者,海關都可研究一下,不環保的環保產品,算不算違反了商品說明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