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最新至全部


醫療:冠心病患者術後用藥 或現出血副作用

發佈日期: 2017-08-28 15:26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冠心病是本港最常見心臟病,患者一般在手術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年,但臨床發現不少病人出現嚴重出血的副作用,需適時處方藥力較輕的藥物。

不願意出鏡的林先生今年三十二歲,年初健身時心臟病發。「通波仔」後心臟餘下七成功能,左眼亦失去一半視力。

林先生表示:「戴眼鏡後都發現看得不清楚,甚至連護士的樣子都看不到。做了MRI(磁力共振)發現是腦出血,壓著了視覺神經。」

為了防止血管再次栓塞,冠心病病人在「通波仔」之後,一般需服食約一年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液凝固,但變相會影響身體的血凝固功能,有機會令其他器官出血。

醫生估計,林先生手術後服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令腦部持續出血,需為他處方藥力較輕的藥物。

歐洲心臟學會於2014至2016年,追蹤六百多名冠心病患者,其中一半在手術後一個月,轉用藥力較輕的抗血小板藥物,發現沒有明顯增加復發風險,而出血風險比率減少超過十個百分點。

心血管介入學會會董謝德新表示:「強的抗血小板藥物,的確可以減低心臟病的死亡率,但同樣我們亦了解到,出血風險亦高了。病人急性心臟病發,心臟缺血的情況,是最需要強的抗血小板藥物,但可能一個月後需要是少了。」

他指病人須按時服藥,否則會增加冠心病復發機會。醫生亦要不時評估病人服藥後出現副作用的情況。

冠心病患者服藥後如有出血情況,只減少原本藥物份量是否可行?

不可行,需按指示持續服藥。如果有出血情況應該告知醫生,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轉藥。

有研究指,如自行停藥,復發機會增加超過50倍,死亡率亦增加9倍。

哪類患者較大機會要轉藥?

包括女性、長者、瘦弱,以及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他們的出血風險會較高。常見包括腸胃出血,患者大便會帶黑,嚴重的話會有腦出血,甚至嘔血的情況。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