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聯合國安理會:維護國際和平的核心與「否決權」的雙面刃
發佈日期: 2025-11-18 09:33
國際

作為聯合國體系中權力最大的機構,安全理事會(安理會)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政治局勢。它負責維護世界和平,其決策對所有會員國都具有法律約束力。然而,其中國際社會關注和具爭議的設計,莫過於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
安理會的組成:權力的核心架構
安理會由15個理事國組成,其結構自1965年以來維持不變:
· 5個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繼承蘇聯席位)、英國、美國。這五國擁有永久席位,並握有關鍵的否決權。
· 10個非常任理事國:由聯合國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兩年,不得連任。席位的分配遵循公平地域原則,具體為:
· 非洲和亞洲:5席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2席
· 西歐及其他國家:2席
· 東歐:1席
2025年的非常任理事國包括:阿爾及利亞、丹麥、希臘、圭亞那、巴基斯坦、巴拿馬、韓國、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亞、索馬里。
核心職能:唯一可採取強制行動的機構
與聯合國其他機構不同,安理會是唯一有權下令採取强制性行動的單位。根據《聯合國憲章》,其主要職能包括:
· 調查任何國際爭端或緊張局勢。
· 促請當事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 判定是否存在對和平的威脅、破壞或侵略行為。
· 為制止上述行為,可實施經濟制裁、武器禁運、外交孤立,甚至授權採取軍事行動。
· 向大會推薦新會員國和秘書長人選。
焦點解析: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
安理會的決策機制是其權力的核心,其中「否決權」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 表決規則:安理會實行一國一票。通過決議需要至少9票贊成。
· 程序性 vs. 實質性問題:
· 程序性問題:只需9票贊成即可通過。
· 實質性問題(例如制裁、軍事授權):除了需要9票贊成外,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下「反對」票,該決議便立即遭到否決。這就是俗稱的「大國一致」原則,即常任理事國享有的「一票否決權」。
否決權的設計初衷與現實挑戰
這項制度的設計源於二戰後的國際格局,初衷是為了確保聯合國的重大行動必須得到當時主要戰勝國的一致支持,以避免聯合國陷入分裂,並賦予其決策的權威性。
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否決權也成了一柄「雙面刃」:
· 積極面:在特定情況下,可以防止聯合國被單一利益集團操控,強制大國之間進行協商,避免直接對抗升級。
· 負面影響:當常任理事國之間存在嚴重分歧時,否決權極易導致安理會陷入癱瘓。即使全球多數國家支持,涉及大國自身或其盟友利益的決議也往往因一票之差而無法通過,使得安理會難以對某些重大國際危機作出有效反應。
輪值主席制度
安理會主席由15個理事國按其國名英文字母順序,按月輪流擔任。主席負責主持會議、協調議程並代表安理會對外發言。
現在與未來的挑戰?
聯合國安理會是當代國際集體安全體系的基石,其權力與職責無可替代。然而,誕生於近80年前的「否決權」制度,在今日的多極化世界中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審視與改革呼聲。如何在維護大國合作與提高決策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安理會未來持續面臨的嚴峻挑戰。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