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有得獎者斥美國搞保護主義 冀歐洲科技創新追上中美步伐
發佈日期: 2025-10-14 06:31
國際



今屆諾貝爾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壓軸揭曉,由西方國家三名研究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學者奪得。有得獎者批評美國保護主義,又寄語歐洲要在科技創新領域急起直追,不要落後於中美兩國。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名單,周一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揭盅,得主分別是79歲荷蘭經濟學者莫基爾、69歲法國學者阿吉翁,和79歲加拿大學者豪伊特。
評審委員會表揚他們對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理論的闡釋。又指莫基爾通過研究歷史資料,揭示為何持續增長會成為現代經濟常態,阿吉翁和豪伊特則研究持續增長背後的運行機制。他們1992年發表論文,透過構建模型去解釋「創造性破壞」機制,即是一旦有新的優質產品進入市場,就會衝擊銷售舊產品的企業,意味具創造性的新產品會破壞及淘汰舊市場。
諾貝爾獎獎金有1,100萬瑞典克朗,折合約900萬港元,其中一半屬於莫基爾,餘下一半由阿吉翁和豪伊特瓜分,阿吉翁對於獲獎感到震驚。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阿吉翁說:「頗感驚訝,難以用言語形容。」
他又批評美國保護主義,阻礙全球經濟發展。
阿吉翁指:「我不歡迎保護主義浪潮在美國掀起,這不利全球(經濟)增長及創新。」
阿吉翁又警告歐洲國家,不應再讓美國和中國成為科技創新的領導者,導致歐洲落後。他稱最大原因是歐洲未能在高新科技領域有突破,又指二戰到80年代中期,歐洲在國內生產總值上一度追上美國,如今歐美之間再度擴大差距。
對於人工智能(AI),阿吉翁認為這種嶄新科技,能將商品生產、服務及概念構想自動化,有龐大發展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