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份具法律約束力塑膠公約「流產」 有環團不滿美俄等拒以良好意願談判
發佈日期: 2025-08-16 04:42
國際



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會議閉幕,與會者在應對塑膠污染問題上存有重大分歧,以至未能達成協議,用法律管制污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失望,有環保團體不滿美、俄等國家,拒絕與會國際社會合作。
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歷時11天的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會議續會,在周五以破局告終,全球首份具法律約束力的塑膠公約,最終未能誕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會後坦言很失望。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說:「我相信每個與會者都十分失望,奈何(奉行)多邊主義並非容易,未來發展如何,我無話可說。但我須明確聆聽成員國的聲音,以便理解我們的去向。」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塑膠公約談判團長福布斯,更點名批評美國、俄羅斯及沙特阿拉伯等國不合作,在會議最後關頭,不願意以良好意願談判。
他又指,一些石化產業及少數惡意行為者,利用程序手段,無視正在加劇的塑膠危機。福布斯強調,國際社會已提出明確訴求,需要一份具法律約束力,且強而有力的條約,削減塑膠生產,保護人類健康,提供健全而公平的資金支持,並從開採到處置,全面制止塑膠污染。他稱這次會議未能達成共識,必須被視為「敲響警鐘」。
這次會議有逾2,600人與會,當中過半數來自18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成員,另包括逾400個組織,約千名代表等出席。
外電報道,在周三即會議結束前兩天傳閱的公約草案,沒有限制塑膠生產,或關注塑膠產品中的化學物質。草案字眼亦僅呼籲各國致力停止塑膠污染,而不是強制實行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法規。
法國總統馬克龍批評草案是「缺乏野心」,無法接受。綠色和平透露,公約部分關鍵核心議題,例如「設定全球塑膠生產控制目標」等,未能達成共識,各國決定延會,但未定下次開會日期及地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