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支援英軍在滇緬抗日組建「中國遠征軍」 雲南設紀念雕塑群
發佈日期: 2025-08-15 07:00
國際



80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中國取得抗戰勝利。
1942年至1945年,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抗擊日軍,「中國遠征軍」30萬士兵入緬甸作戰,近十萬人戰死。在遠征軍曾戰鬥過的雲南松山,設有紀念他們的雕塑群。
「去時少年身、歸來英雄魂」,這是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的「娃娃兵」方陣,根據一個當時只有13歲,但已有兩年作戰經驗的小兵形象製成。
遊人經過時放下糖果,希望為他們苦難的童年加一點甜。
龍陵縣社科聯副主席黃定東說:「『娃娃兵』方陣不代表有這個兵種,其實應該這樣理解,當時那個年代,有很多的孤兒等等。當時部隊行進的時候,就收留了一部分無家可歸的孤兒,收養了他們,讓他們做一些比如說收發情報,比如說後勤工作等。」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試圖截斷中國國際救援通道滇緬公路。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6月松山戰役開始,歷時逾三個月,傷亡7,000多人,最終遠征軍成功收復松山,打通滇緬公路。這裡的402座雕塑,就是為了紀念戰役中壯烈犧牲的士兵。
松山這裡的最高位置達海拔2,000餘米,地勢陡峭,加上松山戰役期間是雲南的雨季,令作戰難度增加。
這些為遠征軍運送物資的戰馬,同樣以雕塑形式長存。
松山戰役遺址,亦留下多處戰火痕跡,包括底部被炮火炸毀的「見證樹」。
亦有共13.2公里的戰壕,當中12.6公里由日軍挖掘,是作戰時的移動路徑,及躲避炮火的地方。
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處長鄧啟貴表示:「因為剛開始我們說十戰松山,最開始的第一站的時候,那麼(中方)對日軍當時,在整個松山的軍事部署的相關情況,並不是很了解,所以一開始打的時候,還是按照常規的這種模式來打的,結果後來發現傷亡非常大。那麼後來逐漸在戰爭當中,學習戰爭,可以說那麼學習日軍,然後再開始中國軍隊挖戰壕。」
1942年侵華日軍逼近惠通橋,中國守軍果斷將其炸毀,以阻止敵方攻勢。到1944年反攻滇西期間,惠通橋被緊急搶修18天後恢復通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