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透過展覽和紀念活動 提醒民眾毋忘歷史

發佈日期: 2025-08-13 07:17
國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1931年「九一八」事件,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一段路軌,誣衊是中國軍隊所為,藉機發動攻勢,侵略中國東北。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透過展覽和紀念活動,提醒民眾毋忘這段歷史。

時間定格94年前,日曆翻到9月18日。碑上彈痕纍纍,吶喊的骷髏骨頭揭示日軍侵華的殘酷和野蠻。這塊「殘曆碑」立於「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博物館碑館結合,「殘曆碑」下就是展廳。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瀋陽柳條湖附近,炸毀一段南滿鐵路,並誣蔑是被中國軍隊破壞,以此為藉口,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守地和瀋陽城,其後四個月佔領整個東北。中國之後經歷長達14年抗戰歲月。

多件展品記錄了這段歷史。這輛車是東北淪陷期間,日軍用來運送在繁重勞動下死去的中國人。這幅《八女投江》,畫家王盛烈以水墨畫,描繪出東北抗日聯軍八名女戰士抵抗到最後一顆子彈,寧死不屈,不願被敵人俘虜,集體投江、壯烈殉國的場景。

1933年在黑龍江出生的楊化烽,年幼時父母先後被侵華日軍殺害。1945年,12歲的他入伍,憑本地人熟悉地形的優勢,為東北抗日聯軍帶路,參與攻打侵華日軍據點和解放林口縣的戰鬥。

他這日來到博物館,向傳媒憶述當年抗戰的經歷。

抗戰老戰士楊化烽說︰「日本白旗投降,家鄉裡的人,不管村裡、鎮裡,我們是中國人了。日本投降了,我們是中國人了。銘記歷史,永懷先烈。現在來看中日兩國還是比較友好,我們相信日本人接受歷史的教訓,把兩者的關係更加團結、也更加友好,兩國發展得更有前途,這是對我來說最大的願望。」

每年9月18日,博物館這裡都會舉行紀念「九一八事變」的活動,參與的人士撞響「警世鐘」14次,寓意14年來中國人民的艱苦抗戰。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