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過度旅遊影響當地民生 業界指政府擬減少國外宣傳
發佈日期: 2025-07-27 09:15
國際



旅遊業是法國重要收入來源,但過度旅遊對當地民生的影響正逐漸浮現。
遊走巴黎,想感受「浪漫之都」歷史與文化氣息,體驗更深似乎是人氣。
鐵塔之下、大道之上,人山人海。
羅浮宮工作人員上月曾罷工,抗議遊客太多,人手不勝負荷。受巴黎奧運帶動,法國去年迎來破紀錄一億人次遊客,是全球最熱門旅遊地,為很多行業帶來商機。對不少本地居民來說,卻是惡夢的開始。
Amandine在巴黎土生土長,住在民生區一樣感到困擾。
巴黎居民Amandine說:「疫情時去餐廳很容易,現在要排長龍,遊客多過本地人。坐地鐵又擠滿遊客和行李箱,確實有點厭煩。」
她計劃搬出來住,但租屋並不容易。
Amandine稱:「很多屋主寧願留做民宿,都不願租予本地人。巴黎不夠酒店房間,他們租給遊客可以賺得更多。」
法國政府預計,旅客數目今年將繼續增長。但當地旅遊界指,不少地方政府擔心情況持續,民怨會爆發,計劃減少在外國的宣傳。
歐洲華人旅遊業聯合總會秘書長石恒余表示:「你影響我生活,他(居民)會有情緒,這個矛盾政府一直在想化解。法國有些旅遊局跟我說,我們2019年瘋狂地宣傳國外(遊客)來,這時代不會再來。」
法國當局撥款約17億港元推廣奢華遊等,希望吸引高消費客,但業界指,問題關鍵是旅遊配套長年不足。
石恒余指出:「住和行很不方便,買一張票才能進地鐵,才能上公共汽車,這張卡遊客都不知道怎樣弄。希望他們政府搞一些軟件,拿一部手機到處可以消費。」
香港正推廣「無處不旅遊」,法國經驗有何啟示?
石恒余認為:「有些東西控制流量,例如羅浮宮,不是你想要去就去。」
Amandine則提出:「尼斯、康城、諾曼第都有很多文化遺產。應該改善交通配套,鼓勵遊客多去法國其他地方。」
不少遊客去完巴黎後,都出現「巴黎症候群」,即是現實和想像落差太大,感到非常失落,不想再回來旅遊。對巴黎居民來說,他們表示心情複雜,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