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中國歸還流失海外近80年戰國帛書 料七月於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

發佈日期: 2025-05-17 20:01
國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國家文物局獲美國歸還流失海外近80年、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這批文物對於中國古文獻及思想史研究等具有重要價值。

今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周五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由國家文物局從美國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人員手上接收。

這次歸還的是帛書三卷中的第二卷《五行令》,及第三卷《攻守佔》。雖然只存留殘片,都能分辨當中的墨書字體。

《五行令》是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講四時十二月的宜忌。《攻守佔》的文字,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順時針排列,記載戰爭軍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和日辰宜忌。這批文物於1942年在長沙子彈庫楚墓被盜出,其後輾轉流落美國,為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說:「子彈庫帛書是現在最早的、唯一的戰國帛書,它們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後。帛書的內容都是跟中國古代的術數有關係,是屬於術數類的文獻。」

他又指,術數類文獻主要記錄兵家技術,子彈庫帛書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婚喪嫁娶等都會涵蓋,形容是生活的百科全書。

李零指:「子彈庫帛書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意義絕不亞於死海文書在西方的重要性。它關係到中國的知識系統,中國人對宇宙、當時的日常生活各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獻。」

這兩卷子彈庫帛書周日運抵北京,預計七月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延伸閱讀:子彈庫帛書】

子彈庫帛書1942年出土於長沙子彈庫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學術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子彈庫帛書分三卷,此次回歸的《五行令》和《攻守佔》,為子彈庫帛書第二卷、第三卷。

尚未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相對完整,寫在一件長47厘米、寬38.7厘米的絲綢上,分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顛倒,轉圈書寫、轉圈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認為,這種布局體現著陰陽交錯、四時流轉這一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

內容上,甲篇講歲,乙篇講四時,以「曰故」二字,也就是「在很久以前」開始,論及寒氣熱氣定陰陽,伏羲女媧孕育四子執掌四時,以及宇宙毀滅重建後祝融、共工重建春夏秋冬四時秩序的神話故事。

外圈的丙篇,講每個月做事的宜忌,彩繪十二月神圖和居於四角的擎天神木與文字緊密排布。這一卷現歸賽克勒基金會持有。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