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逝世|50萬人送別 葬禮籲為受苦者建橋非築高牆

發佈日期: 2025-04-26 23:15
國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已故教宗方濟各在羅馬下葬,有多達50萬人,在舉行殯葬彌撒的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以及靈車途經的街道兩旁送別。

鐘聲響起,教宗方濟各的靈柩,由他生前的管家和侍從,從聖伯多祿大教堂內經由「聖門」,移送到廣場,安放在露天的祭壇上。

方濟各的靈柩是一副樸素的木棺,上面放了一本福音書。禮儀長封棺前,在方濟各臉上蓋上白色絲巾,並在靈柩內放入象徵物品,包括確認教宗任期的契據,以及方濟各出任教宗期間鑄造的硬幣。

祭壇兩旁坐滿樞機,以及國家或地區領袖。廣場內外聚集約20萬人送別方濟各。

樞機團團長、91歲意大利樞機巴蒂斯塔雷帶領祈禱、唱詩和誦讀經文,主要以拉丁文進行的殯葬彌撒,首次出現中文禱詞。

信徒宣讀:「請為團聚在此的我們祈禱,願在慶祝神聖奧蹟後,我們有朝一日能蒙基督召叫,進入祂光榮的國度。」

巴蒂斯塔雷在講道中,複述方濟各生前重視的信息,要關顧移民、結束戰禍,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梵蒂岡樞機團團長巴蒂斯塔雷說:「戰爭令世界走下坡,所有人都是痛苦和悲劇的戰敗者,搭建橋樑,而不是築起高牆,是(方濟各)不斷宣講的信息。」

搭建橋樑,而不是築起高牆,是方濟各在2016年,對當時第一次競逐總統的特朗普,倡導反移民政策的批評,方濟各形容特朗普不是基督徒。殯葬彌撒歷時約兩小時,在領聖體和向靈柩灑聖水後,靈柩移送返回聖伯多祿大教堂。

儀式結束後,靈柩由經改裝的教宗座駕運送,按方濟各的遺願,移送羅馬聖母大殿下葬,成為逾百年來,首位安葬在梵蒂岡以外的教宗。

靈車經過包括羅馬鬥獸場等多個地標,估計有多達30萬人在街道兩旁,最後送別方濟各。方濟各在聖母大殿的墳墓簡樸,沒有特別裝飾,僅刻上「方濟各」的拉丁文。

葬禮結束後,梵蒂岡進入九天哀悼期。待哀悼期結束,預料最快下月6日舉行秘密會議,遴選新教宗。


【延伸閱讀:羅馬聖母大殿】

教宗方濟各遺願長眠於羅馬聖母大殿 (The Papal Basilica of Saint Mary Major),原因是他個人和這個大殿有特殊的深厚關係,令他打破教宗安葬於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傳統。

羅馬聖母大殿,英文是The Papal Basilica of Saint Mary Major 。 Basilica 有別於一般教堂,是一種起源於古羅馬的建築,最初是用作法律和商業活動的公共場所,特點是有大型矩形大廳、柱廊和半圓形後殿。

之後逐漸變為由教宗授予特殊權利的教堂,通常具有宏偉的建築風格,並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可能設有供教宗舉行儀式使用的高壇。

羅馬聖母大殿位於埃斯奎利諾山,是四大教宗大殿之一,融合羅馬、拜占庭及後期風格,以歷史、宗教和藝術價值聞名,早於公元5世紀建立,殿內有描繪聖母瑪利亞與聖嬰耶穌的雕像,被認為具有神蹟力量,是崇拜聖母的中心,還保存據信來自伯利恆馬槽的聖物,提升神聖地位,平常開放參觀。

教宗方濟各虔誠敬奉聖母瑪利亞,他在遺囑道:「我一生以及在神父和主教事工中,始終將自己託付給吾主之母,聖母瑪利亞」,反映了他對瑪利亞的依賴。12年教宗任期內,到訪羅馬聖母大殿超過100次。

方濟各家族歷史也跟羅馬聖母大殿有關,他的祖父母是從意大利移民到阿根廷,據說他們曾居住於聖母大殿附近,經常前往朝拜,令方濟各對聖母大殿有特殊家族情感。他曾稱大殿為「古老的聖母聖殿」,可找到靈性慰藉。

相比聖彼得大教堂,羅馬聖母大殿位於梵蒂岡城外,靠近羅馬熱鬧的中央車站,契合方濟各希望教會更貼近人民的願景。

資料來源:梵蒂岡、綜合外電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3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