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斯羅機場關閉|有國泰航班轉飛荷蘭 乘客指公司正安排其他航班到倫敦

發佈日期: 2025-03-21 16:30
國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受希斯羅機場停電影響,三班飛往倫敦的國泰航班,兩班轉飛荷蘭阿姆斯特丹,一班折返香港,其中一班香港時間下午一時後抵達阿姆斯特丹,有乘客指航空公司正安排其他航班,讓他們繼續行程到倫敦。

國泰CX251乘客稱:「我們入境荷蘭一個多小時,等行李也等了一個多小時,仍然未有行李。剛才在飛機上沒有任何廣播,直至最後差不多還有十多分鐘降落的時候,才告訴我們航班要轉飛荷蘭阿姆斯特丹,沒有說任何安排。之後機場職員指,會安排到航班給我們,另外要看他安排機票,如何回英國,但是否今天還是之後航班,目前還未知道,再等待取了行李再看職員如何和我們溝通。」


【延伸閱讀:希斯羅機場】

英國倫敦希斯羅機場,明年將慶祝啟用80周年,機場1946年開始成為民用機場,前身是私人和軍用機場。

1930年,英國航空工程師兼飛機製造商費爾雷(Richard Fairey)向哈蒙茲沃思(Harmondsworth)的牧師支付了15,000英鎊,購買了一塊150英畝的土地,用於建造一座私人機場,以組裝和測試飛機。這座機場配有一條單一的草地跑道和幾幢簡陋建築,名為大西部機場(Great West Aerodrom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政府徵用了古老農業村莊希斯羅(Heath Row)及其周邊的土地,包括費爾雷的大西部機場,建造皇家空軍赫斯頓基地(RAF Heston),基地用於遠程運兵飛機前往遠東。當時建造了一座皇家空軍式的控制塔,並鋪設了「大衛之星」圖案的跑道,其中最長的一條跑道長達3,000碼,寬100碼。

1944年,開始拆除希斯羅村並清理土地以建造跑道,二戰結束後,皇家空軍不再需要一座機場,於1946年1月1日移交給航空部,成為倫敦新的民用機場「倫敦機場」。第一架從希斯羅起飛的飛機,是一架名為「星光」(Starlight)的蘭卡斯特轟炸機,飛往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早期的客運航廈是從軍用帳篷改建而來,雖然簡陋但舒適,配有花卉圖案的扶手椅、長沙發和擺放著鮮花花瓶的小桌子。乘客需走過木製踏板以保護鞋子免受泥濘機場的影響,才能到達停機坪上的飛機。

希斯羅首個運營年結束時,已有63,000人次乘客使用倫敦這座新機場。到了1951年,上升至796,000,英國建築師吉伯德(Frederick Gibberd)受命為機場設計永久建築。包括建造一個中央區域,通過一條貫穿原主跑道的「車輛地下通道」進入。焦點是一座122英呎高的控制塔。此外,還有一座名為歐羅巴大樓(Europa Building)的客運航廈和一座名為皇后大樓(Queens Building)的辦公樓。

1號航廈1969年啟用,每年有500萬名乘客通過機場,隨著波音707、VC10和三叉戟等噴氣式飛機誕生,噴氣機時代開啟,將旅客從希斯羅帶往世界各地。

1970年代,協和飛機和波音747等寬體飛機的出現,航空交通量大增,每年有2,700萬名乘客使用希斯羅。機場亦需增建航廈。

如今,希斯羅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也是民航世界的中心, 擁有五個航廈,每年有超過6,700萬人次乘客使用,有90家航空公司進駐,前往90多個國家的180多個目的地。

資料來源:希斯羅機場網頁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