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樺加沙|今年第二個十號颶風信號 氣象專家相信颱風破壞力越來越大

發佈日期: 2025-09-24 19:01
風暴消息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樺加沙為香港帶來今年第二個十號颶風信號,是相隔61年來再現一年雙「十號」。有氣象專家指未必反映是周期規律,但相信颱風破壞力會越來越大。

颱風韋帕七月襲港,十號颶風信號生效近七小時。兩個月後,到超強颱風樺加沙來襲,再發出最高的十號信號。

翻查天文台紀錄,由二次大戰至今共有19次發出十號風球或十號颶風信號、即平均每65個風暴,先會有一個「十號波」。

上次一年有兩個「十號」,已經要追溯61年前。1964年九月,超強颱風露比襲港,在天文台西南約30公里掠過,雖然只維持約四小時,但造成嚴重破壞,38人死、300人傷,6人失蹤。

一個月後颱風「黛蒂」,帶來同年第二個十號信號。

有氣象專家指,基於大環境氣象變化,每相隔數十年就會進入周期波動,遇上颱風高峰期。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稱︰「年紀大的朋友或有印象,六、七十年代很多颱風,八、九十年又很少十號信號,二十年來只有兩個,所以看到六、七十年代一個高峰,接著低谷,千禧年後似乎進入另一高峰,這就是所謂長周期波動。拉尼娜、厄爾尼諾現象指海水溫度變化,不要忘記印度洋,本港西面還有個大海洋,那裡的海水變化亦會形成另一個周期。」

他指還要再觀察至少十年,才能確定真否進入周期規律,但肯定在全球暖化及氣候變化下颱風破壞力會越來越大。

梁榮武表示︰「熱帶氣旋整體數目大致不變,甚至可能氣候變化影響下,數目有機會減少,但最重要在這基數下,強颱風,甚至超強颱風比例會增加。換言之,將來可能發出十號信號的機會比過去、現在更多。」

他指近代颱風的傷亡程度減低,有賴天文台預報系統進步和市民防災意識提高。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