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手足口病高峰期 注意個人衞生預防感染
發佈日期: 2025-11-25 08:30
港澳


本港正值手足口病高峰期,10月底至今,八成爆發個案集中在幼稚園和小學。不止小童感染高危,近日亦有成人工作間感染群組!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監測數據,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為五月至七月,但亦可能於十月至十二月出現較小型高峰期。 ⬤ 病毒類型與嚴重性 手足口病主要由於腸病毒感染引起,其中: 柯薩奇病毒:多數引發輕症 腸病毒71型:可能導致病毒性腦膜炎、腦炎、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患者痊癒後僅對感染病毒類型產生抗體,仍可能感染其他腸病毒 ⬤ 詳細病徵解析 感染後3至6天潛伏期後可能出現: 初期症狀: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咽喉痛 口腔病變:發燒1至2天後出現疼痛水疱,進而形成潰瘍,多位於舌頭、牙肉及口腔內側 皮膚表現:手掌、腳掌、臀部或生殖器出現不痕癢紅疹,常伴小水疱 特殊情況:部分患者僅有皮疹或口腔潰瘍,甚或完全無症狀 ⬤ 傳播途徑詳解 病毒透過多種途徑傳播: 直接接觸患者鼻喉分泌物、唾液、穿破水疱或糞便 接觸受污染的玩具、衣物等物件 病發首週傳染力最強 病毒可經糞便排放達數週 ⬤ 治療與居家護理 目前無特效藥物,建議: 保證充足水分攝入與休息 使用藥物緩解發燒與口腔潰瘍疼痛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是持續高燒、神情呆滯等重症前兆 ⬤ 復課標準 一般病例:需所有水疱乾涸後方可返校 腸病毒71型感染:完全康復(發燒紅疹消退、水疱乾涸結痂)後需再留家休息兩週 ⬤ 科學防護措施 個人衛生方面: 接觸口鼻眼前後、進食前、接觸水疱後、如廁後必須洗手 使用梘液和清水搓手至少20秒 酒精搓手液對腸病毒71型效果有限,不能替代流水清洗 打噴嚏時用紙巾掩蓋口鼻,妥善處理污染物 用餐使用公筷公匙,不共享食物飲料 避免與患者親密接觸 環境消毒要點: 使用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常接觸表面 稀釋漂白水應於24小時內使用 處理污染物時使用1:49稀釋漂白水 未稀釋漂白水需存放於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 ⬤ 機構防護 學校及院舍在疫情爆發期間應: 暫停集體活動 減少人員調動 固定員工照顧同一組學生 加強環境清潔頻率 衞生專家強調,雖然大部分患者可於7至10天內自行痊癒,但腸病毒71型引發的嚴重病例不容忽視。家長應提高警覺,落實防護措施,共同守護兒童健康。 即睇報道|本港十月底起八成手足口病個案集中幼稚園和小學 有醫生提醒個案仍在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