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檔案|學者倡活化防空洞 教本地抗戰史
發佈日期: 2025-11-15 11:17
港澳


現時全港約有90個廢置防空隧道,大部分建於二戰時期,當中很多都是關閉狀態,甚至被局部填封。有學者建議復修和活化這些隧道,讓市民更了解抗戰歷史。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港島南區壽臣山一帶的防空洞,曾經是駐港英軍的軍火庫,現時活化成紅酒窖與私人會所。負責人杜伯指,防空洞可以完全避開陽光直射,形成與地面不同的溫差,有效保存紅酒的香氣和味道。 酒窖及私人會所負責人杜伯說:「紅酒酒瓶需要穩定存放,當有大量晃動,無論是物理性還是溫度的變動,紅酒也會不適應,並消耗酒瓶內的能量。」 建築文物保護學者張家榮指,一般防空洞細小狹窄,要活化它們的話,需要先解決電力、通風等技術問題。他認為當局長遠可以考慮改建部分防空洞,用來做公眾教育。 建築文物保護學者張家榮認為:「可能有些防空洞可以被復修,然後限量開放給公眾,讓他們明白當時戰爭有多可怕,昔日市民經歷的恐慌是甚麼。」 一名教師問:「為何建築師設計這建築的時候,要設置防空洞?」 一名學生回答:「設計師很怕日軍會派轟炸機,來炸我們的學校。」 西營盤的這間小學裡,有一個由防空洞改建的圖書館,老師有時會在這裡做教學活動。校長李明佳希望學生,可以藉此認識抗戰歷史。 般咸道官立小學校長李明佳表示:「今年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其實我們要學生認識過去的先烈,在守衛香港、守衛國家時的付出,同時要珍惜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