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室|產後紮肚需謹慎 免腹直肌分離惡化

發佈日期: 2025-11-10 20:1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女性分娩後,常會出現產後腹直肌分離的情況,為了改善外觀,同恢復腹部的核心力量,不少人都進行紮肚療程。醫生提醒接受這類療程時,有不少地方需要留意。

所謂腹直肌分離,是指腹直肌中間的腹白線,因胎盤增大而腹部壓力向前推,導致向兩側變寬或撕裂,形成腹部中央凹陷。

婦產科專科醫生陳駱靈岫稱:「最常見是聽產後媽媽說,肚腩無法修復,之後經常感覺腹部無力,有可能她們平時做某些動作,例如抱寶寶,她們都會覺得辛苦,背部痛亦增多,她們也會覺得便秘更嚴重。」

Jessie產後做運動,發覺許多動作都力不從心,於是決定進行紮肚療程。

腹直肌分離患者Jessie說:「始終做運動時腹部力量不夠,比較弱,所以不是太成功。當時醫生說,有幫我縫補肚臍下的肌肉,但我知道腹直肌分離,是不止下面肌肉分離,連上面和中間都有。所以紮肚,可幫我修復肚臍以上的腹直肌。」

女性在分娩後,趁體內的「鬆弛荷爾蒙」還未完全消失,身體組織仍然柔軟時,透過棉布束腹加壓,可以收緊腰部,以及固定腹直肌位置,排出體內多餘空氣和水分,令拉寬的盆骨及關節向內收緊,從而達到重塑身形的效果。不過醫生提醒,紮肚療程雖然有一定成效,但不可操之過急。

整形外科專科醫生陳肖龍指出:「我們相信它是有用的,不過要小心時間性,因為你剛生產完,當然有腹直肌分離,但盆腔肌肉都比較弱,子宮未回復原本形狀,如果過分紮肚,有可能會將一個未回復自然大小的子宮,壓到盆底肌肉,理論上有機會導致一些盆腔肌肉問題,長遠容易出現子宮下垂或漏尿等情況。」

醫生建議,若腹直肌輕度分離,透過物理治療可改善。如果去到中度至嚴重程度,亦可透過手術縫合。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