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有學者相信有隱形病人 當局指已於高風險區域滅蚊
發佈日期: 2025-11-04 18:50
港澳


本港錄得第三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有學者相信社區存有隱形病人,衞生防護中心則指,已在高風險區域滅蚊,降低本地爆發風險。 感染基孔肯雅熱的45歲男患者,過去三個月無外遊紀錄,本身有長期病患,在上環信德中心上班。 其住所青衣曉峰園附近,多名食環署人員清洗街道及清理水槽等位置,又在附近山坡及草叢滅蚊。 衞生防護中心為曉峰園1,500名住戶展開排查,亦在葵芳邨、長亨邨和上環設健康站,為居民作評估及驗血。 患者經常到訪葵涌廣場一帶,但沒有去過早前出現本地個案的鳳德邨。 其居住的曉峰園,亦是繼今年八月出現輸入個案後,再次有人感染。 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福和表示︰「第一有可能是一直有隱形病人,而我們不知道,是居住在這個區域,有七成以上病人通常都有徵狀,但有病人可能比較輕微,未必去求診或做測試。第二是,會否有隱藏的蚊患黑點,我們不知道,其他國家在基孔肯雅熱,持續傳播案例中,其實一些動物,特別是鼠類存在也有重要影響,要看經過的、工作和居住地,會否有以上所說的蚊患和鼠患。」 衞生防護中心指,已在高風險區域進行一系列滅蚊工作,將本地爆發風險降至最低。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稱︰「慶幸的是,近日的三宗本地個案,都在市民發病初期,已經看醫生亦很快有診斷,正正這樣,我們有多些機會,在高危區域做更多的滅蚊控蚊工作。」 至於早前出現,兩宗本地個案的黃大仙區,衞生防護中心已為區內,超過11,000名居民作評估,其中40位有輕微病徵,經檢驗後確認39位是陰性,餘下1位樣本仍在化驗中。 【延伸閱讀:基孔肯雅熱】 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基孔肯雅」是源自非洲馬孔德語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變得扭曲」,描述患者關節疼痛彎着腰的模樣。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症狀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由基孔肯雅熱所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十分罕見,並多數與其他已存在的健康問題有關。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痊癒。在偶爾的情況下,基孔肯雅熱病毒可引起眼、心臟及神經的嚴重併發症。新生兒、年紀較長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較高。 治理方法: 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補充體液。 資料來源:衞生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