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預製菜盛行 如何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發佈日期: 2025-11-02 11:47
港澳


內地計劃加強監管預製菜,並呼籲食肆提供預製食品要標明。有學者指香港可仿傚,鼓勵餐廳標示、提升透明度,但暫時毋須立法強制。 Kent和妻子Crystal是美食博主,經常到不同餐廳拍片宣傳,發現近年越來越多餐廳,採用由工場交來的預製菜。 Kent說:「價錢很影響客人的心態,他賣多少就在冰櫃拿出來解凍,餐廳只需擺放微波爐便可以,消防牌照都不用領,已經節省了很多成本。如果不標明是預製菜,但以高價售賣,我們作為消費者其實不接受。」 內地市場監管總局等去年發《通知》,鼓勵食肆標明甚麼菜式用了預製菜。初步定義所有經過工業化預加工,在餐廳加熱或煮熟就可以上菜的菜式,都算是預製菜。 至於香港,政府就仍未有預製菜定義。 國際廚藝交流協會外務副主席歐國強指出:「一間餐廳不可能沒有預製,賣豆腐花都要預先製作,可能在其他地方購入一桶豆腐花,其實這些都是預製菜。我想可能要政府帶著業界來做牽頭的作用,我們訂立一套大家信服的標準制度。」 內地傳媒報道,為了提升公眾對預製食品安全等信心,國家衞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將會進一步為預製菜訂立標準。本港又需否同樣立法? 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客座副教授梁嘉聲認為:「其實牽涉到商業的問題,太早規管不好,因為限定了一個框框,便無法發展。認證是其中一個方法,可能在門口貼個標籤,或者可以用另外一個形式,標明我這裡是不用預製菜的。業界和消費者之間的問題,無法解決才立法。」 政府早前就指,會因應內地和香港預製菜的發展,再採取相應需要措施。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