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鐘本地新聞重點|基孔肯雅熱首宗本地個案/鑫鼎鑫飲用水事件跟進

發佈日期: 2025-10-26 21:17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基孔肯雅熱|首宗本地個案料或邨內感染】

本港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涉及一名住在鑽石山鳳德邨的82歲婆婆,初步估計有機會在邨內感染。附近一帶20座大樓共8,000戶,過萬人有較大感染風險。

據了解,婆婆住在雪鳳樓,衞生防護中心稱,她本月18日開始腳踝腫痛,4天後即上周三,發燒和手腳關節疼痛,到私家醫生求醫,翌日到廣華醫院急症室,確診感染基孔肯雅熱。

由於患者過去個半月,包括潛伏期無外遊紀錄,因此確定為本地個案。她住所附近20座大樓共8,000戶、過萬人有較大感染風險。呼籲10月1日後,有發燒、關節痛等相關病徵,致電當局熱線。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指出︰「患者主要起居空間都是在屋苑附近,在潛伏期無離開過黃大仙或附近屋苑範圍,去過遠的地方,我們相信她感染源頭,其居住環境附近。至於被感染白紋伊蚊如何被感染,我們都很難追蹤到,有機會可能有些患者覺得症狀不太嚴重,無看醫生,所以有這些個案,將其病毒在發病時傳予一些蚊。」

他又稱,翻查今年8月至今,40多宗輸入個案的行蹤未有去到鳳德邨一帶。

至於爆發的風險,當局稱幸好患者檢測的病毒量高,意味在早階段已發現到她,強調現階段最重要是找到其他潛在個案及加強滅蚊。會在完成滅蚊控蚊工作後的12日,亦即11月中,視乎是否再出現多個個案,才可判斷風險能否截斷。
 
徐樂堅說︰「初步來說,我們看到她家中環境良好,沒有找到任何家庭積水。她平時在空間活動,特別看到是公園,休息的地方,我們跟食環署看過,真的有積水,尤其有垃圾堆積在那裡,可能都有積水做成水體感染,所以風險未百分百杜絕。我們說不定會找出個案,一般來說如是蚊媒傳播情況,在我們完成所有滅蚊控蚊措施後,即風險被解除後,如過了潛伏期後都沒有個案,我們就會較放心。」

據了解,女患者經常到附近鳳鑽苑接孫子,在區內街市買菜,亦曾到過慈雲山中心及荷里活廣場。當局民政專員稱,即日起透過關愛隊向鳳德邨住戶派發健康問卷,並在鳳德邨商場設健康資訊站。



【基孔肯雅熱|學者料短期大爆發風險較低】

本港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涉及一名住在鑽石山鳳德邨的82歲婆婆。當局稱,相關區域的誘蚊指數近期不算高,但都會加強滅蚊。有學者認為,本港天氣逐漸轉冷,短期出現大規模爆發的風險可能較低。
 
在鳳德邨對開一個屋苑附近草叢,食環署人員施放滅蚊噴霧,遠處都可看到煙霧瀰漫。有人員就在鳳德商場,向居民派發有關蚊患的單張,提醒加強警覺。
 
傅先生說︰「擔心的,擔心惹到家人,有(本地)個案發生就麻煩點,我們長者很容易感染,我家中有蚊怕水。」

紅女士指出︰「雪鳳樓公園蚊患很嚴重。有甚麼好擔心的,洗乾淨點就可以,見到蚊子就走遠點。」
 
蕭先生說︰「我住得較高,就不太覺得(多蚊),大廈入口有蚊怕水讓我們噴,積水方面算是沒甚麼積水。」

食環署在鑽石山的分區誘蚊器指數顯示,自8月以來都少於一成,反映蚊患不算廣泛,但強調會加強滅蚊。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霍明茵指出︰「病者去過的相關地方,都會額外放一些誘蚊器,做額外監察,監察個案住所附近地方的蚊患情況,就今次本地個案也會做。」

有學者預料,短期出現大規模爆發風險較低。
 
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陳福和表示︰「隨著溫度開始下降,蚊的活躍指數開始下降,令我們對疫情控制更有信心和把握。周三是重陽節,知道很多市民喜歡趁機到戶外活動或登高行山等,若天氣不太熱,都鼓勵市民穿著長袖衣物。」

他又稱,留意到政府反應迅速,認為政府向居民派問卷及設醫療站等設施,足夠加強市民警覺性。



【講清講楚|許正宇:物流署人員無上報樽裝水問題 或以為投標者「新手」交錯文件】

政府購買冒牌樽裝水事件,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稱,物流署人員未有將發現的問題上報中央投標委員會,估計人員或以為投標者屬「新手」,不了解程序才交錯文件。

審計署調查指,物流署人員等曾兩次發現涉事樽裝水投標公司鑫鼎鑫,提交的文件及檢測報告出錯甚至造假,但都只是要求補交文件。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本台節目《講清講楚》強調,事件有疏漏,可能跟過程趕急,人員怕斷了供水有關,亦可能涉及另一個原因。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說︰「物流署另一個角色大家不要忘記,它是希望更多人積極參與投標工作,作為公平競爭的推動者。所以有機會,我只能說有機會,當然面對新承辦商,始終政府程序跟外面不同,有機會同事可能覺得新的情況,希望新承辦商,可以更容易了解政府程序,所以在某些方面,更多從促成者角度看這件事。」

投標結果最後要由財庫局常秘黎志華擔任主席的中央投標委員會通過,他們事前是否知情?
 
許正宇稱︰「物流署給予中央委員會的報告,都沒有特別見到對文件問題有特別點出來。」

主持問︰「其實是否需要將這些發現,告訴投標委員會知道?」

許正宇回應指︰「這些正正需要釐清,每個部門投標時,的確需要看有甚麼重點帶出來,及確保清楚投標委員會,能夠在清楚情況下作決定。」

他稱正正這個原因,當局後續調查的十多人,會包括委員會的人。被問到有無涉事人員事後離職,會否影響調查,許正宇這樣回應。

許正宇稱︰「是否離職或退休,不影響調查範圍。如果他不來,我們照樣能夠繼續調查作對的決定,因為始終提供了機會申訴、陳述,但如他放棄,會照樣按現時情況進行調查。」

他認為今次事件本質都是一宗騙案,因為涉事文件有真有假,若真的發現涉刑事元素,會轉交執法部門。

至於署方投標前做的相關市場研究,為何由一個月縮短至兩周,許正宇指,可能是由於要提供的資料不算複雜,強調就算無參與研究,任何公司都仍可投標,時間長短非關鍵。


【衞生署提醒衞生巾收集經血篩查子宮頸癌無科學實證】

近日有商戶聲稱,可透過衞生巾收集經血,篩查子宮頸癌。衞生署提醒,相關方法未有科學實證,市民不應使用。
 
子宮頸癌是2022年本港第九常見的女性癌症,為了降低發病率,衞生署自2023年4月起採用子宮頸細胞,進行人類乳頭瘤病毒、即HPV檢測,作為30至64歲婦女的主要篩查子宮頸方法,由專業醫護人員把刮棒置入陰道,刮取子宮頸細胞化驗。

但近日網上有商戶聲稱,可透過衞生巾收集經血篩查子宮頸癌,標榜非入侵性,索價近千港元。用家在月經期間,至少使用相關產品四小時,然後將收集的經血密封在樣本袋,以郵寄方式遞交樣本至化驗所,商戶聲稱可以檢測24種HPV病毒,準確度達九成九。

有專門做檢測的公司指,這類檢測在科學原理上有可能,但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檢測公司總經理招展如稱︰「採樣期間雙手是否清潔,因為可能污染樣本,包裝期間是否妥善包裝保存樣本,包括運送期間到化驗所的時間和運送期間的溫度,也可能影響樣本準確度。」

有婦科醫生認為,傳統採樣有嚴謹程序。
 
香港醫學會義務秘書凌霄志指出︰「醫生有醫學註冊認證,護士也有專業培訓和專業組織的認證,採樣的質素可以得到保證。採樣後樣本會即時放入合乎規格的樣本瓶作保存,保存很重要,因為細胞有好的質素檢測的結果才準確。」

衞生署提醒,目前未有充分科學證據證明經血子宮頸篩查方法的可靠性,又指任何篩查方法均存在一定限制,包括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篩查結果只能用作參考,不能取代醫生的專業診斷。而根據《醫生註冊條例》,任何化驗或測試均須由註冊醫生或化驗師進行。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