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澳門有團體研發貓面識別系統建身份檔案 提升流浪貓領養率

發佈日期: 2025-10-15 20:0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澳門有團體研發貓面識別系統,並舉辦領養活動,期望減輕動物保護機構收容壓力,提升流浪貓的領養率。

澳門現行處理流浪動物程序,主要為捕捉後送往獸醫進行護理,注射防疫針、絕育、植入晶片及安排領養等。

澳門市政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季共捕獲超過五百隻未植入晶片的動物。而捕獲的動物部分會送去動物保護機構,有義工指收容壓力大。

貓義工團隊成員林盈伊指出:「人手不足導致無法及時幫貓錄入牠們的身份信息,很多地方收到很多領養資訊的渠道,但就無法匹配到,就導致了貓一直駐紮在這裡,很難被領養到出去。」

有團體使用貓面識別平台,減輕動物保護機構人手壓力,為流浪貓建立身份檔案。

貓面識別研發團隊成員劉同學表示:「我們模型可專注於身體特徵,例如毛髮、花紋等特徵的關注,在傳統的登記方式,例如是紙本或者普通人手登記上,可能會重複率較高,有時重複登記同一隻貓,或者同一隻寵物,都未必察覺得到,所以希望利用自動識別或者登記的平台,令登記效率更準確。」

貓面識別平台亦應用了在澳門大學的流浪貓上,團體初步統計,澳大約有五、六十隻流浪貓,並且舉辦了澳大流浪貓專場領養活動。

領養日負責人譚佩詩稱:「貓義工會去澳大的各個有貓貓的點,捉貓回來,找了貓義工的家,去做中途點放貓過去。貓義工們就會定期上他們家,幫貓做社會化,等牠們在領養時更親近人,同時會幫牠們拍影片日誌,去記錄牠們的生活習慣,在領養時,領養人可以對貓有更多的了解。」

亦有人會投餵流浪動物。去年至今年首季,政府於澳門各區清理流浪動物飼料殘渣近1萬7千份,總重量超過5噸。

澳門市政署表示,餵飼流浪動物且殘留食物殘渣等行為,違反了《公共地方總規章》,呼籲市民切勿餵飼流浪動物。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