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鐘本地新聞重點|女童患流感死亡/居屋安柏苑疑滲水/又打風?
發佈日期: 2025-10-12 21:35
港澳



【13歲女童乙型流感情況轉差死亡】
一名13歲健康良好女童,月初患乙型流感,最新情況轉差逝世,是今年首宗兒童死亡個案。
女童就讀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本月五日起發燒、咳、喉嚨痛及流鼻水,徵狀持續四日後,在家中暈倒,最終送去兒童醫院深切治療部,證實乙型流感併發腦病變、心肌炎及休克。她曾接種2024/25年度的流感疫苗。
中心最新公布,她留醫四天情況轉差,今日死亡。
中心強調,正值夏季流感季節,學校流感爆發個案,九月起大幅上升,再呼籲學校和家長,盡快安排學童和子女免費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安柏苑入伙至今至少75宗懷疑滲水報告】
全港首個採用組裝合成技術興建的居屋屋苑安柏苑,入伙至今兩個多月,至少有75宗懷疑滲水報告,佔已收樓單位一成八。建造業界形容情況罕見。房署就指,未發現同組件質素有關。
觀塘安達臣道安柏苑7月陸續入伙,但有業主入住不夠一個月就發現,連接廚房和廁所的一幅牆,牆腳多處滲水。
安柏苑業主黃先生稱︰「洗了一次澡、後來發現廁所門外,左右兩邊牆腳有水漬,一段日子後,看到剝起,最後多塊(牆漆)剝落出來,看到水一直滲出。我很害怕,因這是新科技,如果自己敲爛東西,重新裝修,但原來漏水源頭不在該處,我豈不很慘。」
業主指,暫時的應對方法,只可每次洗澡後,立刻用地拖拖乾地下,希望滲水情況不會加劇。
安柏苑是房委會首座全棟以混凝土MiC,即組裝合成法興建的居屋,共提供420個單位。檢查大廈外牆,不少入屋喉管的位置明顯有缺口或裂縫。建造業總工會估計,安裝各類入牆喉管後,沒做好防水。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稱︰「做完防水之後,一般不會有這情況(滲水)出現,當然做完後要做測試,要淋一淋水,看看會否防水做不好、滲水。這些應該施工期間做,不會入伙後才做,而且數量這麼多,其實是罕見的,這肯定是質量問題。」
有區議員表示,收到約200宗相關求助,又引述房屋署總工程師指,會責成承辦商跟進。
西貢區區議員方國珊表示︰「那些接駁口位置,手工可否做得細緻些。外牆他(工程師)答應我們,重注防水膠,有些用英泥沙批外牆接駁口位。」
房屋署回覆查詢指,未發現懷疑滲水情況與MiC組件質素有關,而截至周日,接到75宗懷疑滲水報告,佔已收樓單位的百分之18,當中58宗已完成修繕。
【低壓區或下周進入本港八百公里範圍】
天文台預料一個低壓區,本周後期會在菲律賓以東海域逐漸發展。有人工智能(AI)預報系統推算,有機會下星期進入本港八百公里範圍。
受廣闊低壓槽影響,下午多區有驟雨。
天文台表示,一個低壓區會在本周後期,在菲律賓以東海域逐漸發展,並在周末期間移向呂宋一帶。而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其隨後路徑及發展存在變數。人工智能預報系統「風烏」計算就顯示,該熱帶氣旋本月19日,有機會進入本港八百公里範圍。
天文台今年已經發出12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5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都打破歷年紀錄。有氣象專家預期,極端天氣會越來越頻密。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表示︰「颱風、強颱風,甚至超強颱風的比例會較以前多,關鍵在於是否正面襲港,有可能破壞會比山竹、天鴿,甚至以前的溫黛更嚴重,將來下雨日子未必增多,但一旦下雨會傾向更大,即是要不不下雨,一下雨就倒水般。」
上月底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渠務署接獲逾20宗水浸個案,署方首次應用自主研發的「淼立識」系統評估水浸風險。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稱︰「每當惡劣天氣來臨前,例如熱帶氣旋,我們會與管理層同事召開緊急應變會議,制定應對策略。這套系統可以利用天文台數據,例如降雨量及風暴潮預測,透過水力模型的計算和分析,能夠識別出高水浸風險的地區。」
署方近年使用臨時充水式擋水壩,在有機會水浸的地方協助擋水,好處是可以因應需要屈曲和加高,適合不同環境。
【毛樂禮:立法禁止追風逐浪要平衡個人自由】
政府研究立法禁止風暴下追風逐浪的行為,大律師公會主席毛樂禮稱,要平衡個人自由,舉例某些運動都有風險,但不會有人想禁止。但若涉及小朋友,要特別考慮。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有一家四口觀浪期間,兩母子一度被大浪捲走,亦有人帶小朋友觀浪後被捕,引起社會討論應否立法禁止風暴下追風逐浪行為。
大律師公會主席毛樂禮在本台節目《講清講楚》稱,就應否立法,公會無立場,提醒立法時要平衡兩方面。
大律師公會主席毛樂禮表示:「人生裡面有很多不同選擇,是個人性的,是應該有自由的,譬如你去學打拳,當然是會有一定風險,但沒有人會說,不如我們禁止它,所以其實是要平衡,第一是個人和家長的自由,第二,很重要的,尤其是當涉及到小朋友的安危。」
他稱若循加強保護兒童方面立法,要清晰列明甚麼情況才算入罪,並取得社會共識。
毛樂禮說:「我們不相信有任何家長是故意,令到自己小朋友受傷或者有大的風險,有可能是純粹疏忽。在那些情況,是否已經是定罪,抑或更加嚴重才定罪。有可能那個家長評估,覺得我都離岸20米內,這幢大廈都較新,應該沒事,但其實他可能無知,又或者他的判斷力出現錯誤。」
毛樂禮早前到英國出席當地法律年度開啟典禮,跟四十多個司法管轄區代表交流,國際對本港法治的看法有無變化?他稱視乎對方有否曾在港參與法律事務,有的話會覺得跟其他普通法地區無分別,否則有人甚至誤以為本港法官由內地派來。
隨「黎智英案」擇日宣判,屆時會否有新一波對本港法治的討論,甚至有人伺機攻擊?
毛樂禮指出:「每一次有一些我們認為大案,無論香港還是海外,都會有討論的。總之一些建設性意見,是絕對可以討論的,之前有人講過制裁,我們相信所有律師團體在這個世界都是反對的,因為某程度上,向法庭施壓,跟賄賂或者用武力威脅法院,是無分別。」
他又稱各地律師之間關係良好,不相信屆時有人藉機杯葛公會,停止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