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鐘本地新聞重點|多名資深立會議員不競逐連任/全港首個都市農場開幕
發佈日期: 2025-10-11 21:30
港澳



【多名資深立法會議員不競逐連任】
立法會換屆在即,多名現任議員宣布不參與換屆選舉。其中身兼行會成員的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及保險界議員陳健波,今早分別在社交網站公布決定。進出口界的黃英豪晚上亦宣布不競逐連任。
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名期本月24日展開,多名資深議員相繼表態,不競逐連任。年屆76歲的自由黨黨魁張宇人,在社交平台公布不參選的決定。
自由黨飲食界議員張宇人表示:「考慮到一國兩制的發展、飲食界的需要,經過我與自由黨黨友、家人、朋友和生意夥伴商量後,我慎重考慮完,決定不會參選,讓有心有力的年輕才俊更多鍛鍊成長機會。」
他出席活動時指,沒進一步回應。張宇人自2000年起,連續六屆當選立法會飲食界議員,亦是現任行政會議成員。
同樣是行會成員的71歲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亦在社交網站宣布不參選。他指,已經擔任四屆立法會議員,認為目前是合適時間,交棒予有心、有抱負服務保險業界及香港的有能之士。
而被視為立法會唯一「非建制派」代表,68歲新思維主席、社福界議員狄志遠,亦決定不參選。他指主要考慮到資源不足,派一個新人參選可做好承傳,強調純綷是黨內磋商的決定。
新思維社會福利界議員狄志遠稱:「近期沒有人跟我們討論選還是不選,或所謂紅燈、綠燈、黃燈,我們沒有此訊息。我亦都希望各方不要以為,我們議員要乖乖地才有資格做議員,我們是代表民意,市民跟政府聲音不同是理所當然,亦是必然的。」
74歲的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早前宣布,考慮到自己年過70,決定不再參選立法會。而70歲的選委會界別議員馬逢國,早前亦指決定不會再參選。
【學者指社會冀立法會走向年輕化】
表明不角逐連任的議員當中,大多數都已年屆70歲或以上。有學者認為,社會希望立法會走向年輕化,但資深議員留任對議會發展及管治有幫助。
立法會7月訂立新的議員履職制度,對議員操守及工作表現訂明要求,包括要提交工作報告、不當行為會有處分等。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指,除了立法會自行規管,社會對議員要求亦越來越高,相信部分年紀較大的議員,會自我判斷是否適合連任。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稱:「不論中央也好,或社會上不同聲音都好,都希望立法會走向年輕化,特別日後香港面對越來越多挑戰,對立法會議員工作上要求、對其體力要求都越來越大,的確對年紀較大議員造成壓力相當大。」
現屆立法會89名議員,有12人年齡達70歲或以上,當中已有4人表明不參選。劉兆佳認為,年過70所佔的比例不高,有資深議員留任,對議會發展及管治有幫助。
劉兆佳表示:「愛國者治港真的實現時間很短,參政人才處於某種青黃不接狀態,如果立法會能有小量年齡較大、經驗較豐富議員繼續存在,產生一種老中青三結合作用。我相信部分年逾七十議員會參加選舉,如果仍心智健全、身體健康,又充滿過去經驗,應該能勝任,成功當選機會不小。」
他指完善選舉制度後,政治形勢趨向穩定,會吸引更多人參選。
【觀光巴士線乘客量增】
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假期,三條觀光巴士線的乘客量上升超過1.5倍,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形容令人鼓舞。
乘坐雙層開篷的觀光巴士,穿梭繁華鬧市、各大景點,近日成為旅客遊覽香港的熱門選擇之一。
內地遊客劉小姐稱:「赤柱線遊覽香港島一周,真的很棒,景色超級棒。香港的斜坡也很多,然後像坐過山車一樣、很爽。」
內地遊客郭先生指出:「非常喜歡那種露頂,感覺很自由的那種感覺,非常美,因為我從小比較喜歡看港片,感覺特別美好。」
城巴及九巴營運共三組旅遊路線,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在網誌撰文指,國慶黃金周期間,三條觀光巴士路線的整體乘客量按年上升超過1.5倍,總乘客人次超過五萬人。
陳美寶表示,當局一直希望各公共交通營辦商可多「跳出框框」,開拓非票務收入。
局方早前在觀光巴士的車費等級和路線上引入彈性,令營辦商可推出更多吸引遊客、隨上隨落路線,貫穿各大熱門景點,為旅客帶來全新的城市遊覽體驗,乘客人數顯著上升,足證新思維能為專營巴士廣開客路,令人鼓舞。
陳美寶表示,除雙層巴士外,本港雙層電車甚具特色,加上歷史悠久的渡海小輪,本身足以交織出一道獨特風景線,認為旅客透過極具香港代表性的交通工具,穿梭香港不同角落,亦成為他們「城市漫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陳美寶又表示,高鐵西九龍站黃金周期間,平均每日有逾10萬人次旅客,乘坐高鐵往返內地和香港,在上周六更錄逾13萬人次,接近最高紀錄。
她又稱,正準備粵車南下相關籌備工作,下周會到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匯報,期望為內地旅客提供訪港新模式,吸引他們留港過夜。
【全港首個都市農場】
由漁護署主理的首個都市農場開幕,提供有機新鮮蔬果讓市民選購。
這部自動播種機,可以將種子放入水耕種植盆內。完成後將種植盆放入無菌空間,裡面配備了人工智能(AI)調控設施,可以調節溫度和供水等,讓植物成長。
種植的蔬果包括山葵菜、牛油生菜、士多啤梨、車厘茄等。種子來自本地、日本,全程無使用農藥,平均20天就可以收成。
這裡是全港首個都市農場,位於馬鞍山西沙路花園,面積約500平方米。公眾除了可以免費參觀,亦可即場購買出產的蔬果,每包重約70克至140克,售價介乎20元至50元。
承辦商指,水耕較傳統土耕快一倍,每日蔬果產量大約10公斤,供200戶人食用。
金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何敬賢稱:「我們賣的菜與普通街市的不同,我們是賣沙律菜,而很多沙律菜都是飛機空運進口,我們本地沙律菜是比較新鮮。」
政府前年公布的《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包括提出發展都市農業。環境及生態局計劃在北部都會區加入都市農業元素,當局會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
環境及生態局常任秘書長(食物)楊碧筠指出:「在未來幾年相繼落成的天水圍公眾街市,和古洞北新發展區街市,都會在天台設置都市農場。到時候天台的收成,可以直送樓下的菜檔和生果檔,現耕現賣。」
楊碧筠又鼓勵發展商在私人發展項目中,加入都市農場,物業獲得綠建環評的指定級別後,可以申請寬免總樓面面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