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鐘本地新聞重點|恒生私有化/申訴署批暫託服務缺失/政府推售一幅住宅地

發佈日期: 2025-10-09 21:48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滙控相信恒生私有化建議公平回報股東支持】

滙豐控股計劃私有化恒生銀行,涉及過千億元。滙控會保留恒生品牌繼續經營,但恒生逾半世紀的上市地位就會撤銷。

滙豐控股及恒生銀行聯合公布,滙控將以每股作價155元,私有化恒生銀行。作價較恒生上日收市價,有三成溢價。涉資1,061億元,完成私有化後,恒生將撤銷五十三年的上市地位。

滙控表示,私有化計劃與恒生的壞帳無關,相信私有化作價對恒生股東具吸引力。

滙豐亞洲及中東地區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說:「首先我重申今次要約建議,絕對是對香港的一個投資、對香港發展潛力的一個投資,是一個增長計劃來的,這個對恒生方面的壞帳,是完全不在我們的戰略考慮上。這次的建議提供一個很具吸引力的變現機會,我們非常明白很多股東長期持有恒生的股份,甚至有部分投資者跨越數代人,而我們相信要約的建議,公平地回報股東對恒生的長期支持。」

目前滙控持有恒生六成三股權,滙控表明,私有化不會提價,涉及款項會透過內部資源支付,會繼續透過滙豐及恒生銀行兩大品牌,服務香港市場,並維持恒生獨立的品牌形象,以及分行網絡,私有化對存戶沒有影響。

滙豐行政總裁艾橋智指,恒生日後將繼續在本港招聘員工,不會改變持續投資香港的策略。他又提到,香港商業房地產面對的只是周期性問題,最近已開始見到有改善,長遠維持正面的看法。

集團預期,私有化有助提升滙控每股盈利,並繼續維持派息比率在五成水平,不過,未來三個季度不再啟動任何股份回購。

私有化建議需要通過法院會議及股東大會表決,在法院會議上需至少獲七成半有投票權的計劃股東贊成,並且反對票不超過總投票權的一成。

同時在股東大會上,亦需要有至少七成半的贊成票,通過特別決議案。在條件達成的前提下,預計私有化建議,將於明年上半年完成。

金管局表示,會按既定機制和程序,對今次私有化建議,進行監管審批,金管局提到交易完成後,滙豐和恒生將會繼續作為兩家獨立的認可機構營運,當局會繼續與相關機構保持溝通。


【業界指私有化反映恒生壞帳問題正在改善】

滙控早前據報敦促恒生清理香港房地產的不良債務,有資深銀行業人士相信,滙控提出私有化恒生,反映壞帳問題正在改善。

創立逾90年的恒生銀行,有大約400萬個客戶,不少市民對滙控私有化計劃感到突然。

郭女士說:「(光顧)數十年了,應有三、四十年,有些失落、都會有的,因它歷史都很久,及一向服務都好。」

李先生稱:「當然本地銀行好過外國銀行,中國人、香港人都是光顧香港銀行會有親切感。」

滙控以較高的溢價私有化恒生,有財金界人士認為,反映集團對恒生前景的信心。

臻享顧問董事總經理王良享指出:「滙控認為恒生的壞帳差不多已到最壞,以後會有進步空間,(即使)將來第三、四季如果仍然有撇帳,私有化了後真的不需要大肆公布關於此方面的情況和處理方法,亦給予恒生暫時比較好的喘息空間。」

恒生今年5月曾經裁減大約百分之一核心業務員工,王良享預計,短期內不會再「炒人」。

王良享表示:「現在仍然保留兩個銀行牌照,取消上市地位,只不過帳目轉移至滙控,整合要等待有朝一日兩者出現重疊,才會大幅裁員。」

1933年創立的恒生銀行,是最大華資銀行之一,1965年4月股災,多間銀行擠提,有大批客戶湧往恒生提款,單日提走八千萬元,佔總存款六分一,累計整月失去二億元,最後由滙豐出手,以5,100萬元收購恒生百分之51股權,但恒生仍保持獨立運作。

之後為反映市況,在1969年創立恒生指數,成為反映香港股票市場表現的重要指標。

恒生七十年代於港交所上市,超額認購近29倍,總認購金額達28億元,相等於港府當年財政收入的一半。


【申訴署批有暫託服務單位職員「揀客」】

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長者或殘疾人士暫託服務,發現部分服務單位全年無人使用,更有職員「揀客」,或提出無理要求,公署提出25項改善建議。

去年八月,觀塘一名60歲照顧者因意外失救,長期臥床的82歲母親,之後缺乏照顧死亡。

亦有照顧者壓力「爆煲」,釀成倫常慘案,申訴專員公署指,這類案件過去三年至少發生15宗。

社署轄下有多間暫託院舍,原意是為照顧者帶來一絲喘息空間。

不過,公署的調查顯示,長者暫託平均使用率僅六成,殘疾人士更只有大約兩成,其中灣仔及中西區去年使用率更是零。

公署去年底起聯同社署職員八次實地視察,又以照顧者身份電話偵查46間服務單位,發現多項問題。

包括有單位要求照顧者申請前要會面、家訪,公署認為這些做法「添煩添亂」。社署要求被照顧者入住前,需做基本健康檢查,但有單位就要求做X光、血液檢查等。

公署又發現,部分單位在網上顯示有空缺,致電時卻指無,原來是網頁無更新。公署批評部分單位職員態度冷淡,甚或「揀客」。

申訴專員陳積志表示:「例如不接受申請人只是使用數天暫託服務,要用數月服務才接受。若使用服務時間太急,如一、兩天後要用,就不可安排服務。若照顧者最終抵受不了壓力,與被照顧者雙雙走上絕路,將這些求救者拒諸門外的服務單位又於心何忍?」

公署提出25項建議,包括簡化申請程序,例如只需透過電話洽談,就決定被照顧者是否適合入住,又建議引入懲罰性措施。

陳積志稱:「這些害群之馬實在辜負社會的重託,有損社福界專業及廣大市民信任。公署必須指出,所有服務單位是接受社署的資助、是來自市民的公帑,不是義務工作,有責任為有需要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社署表示全面接納公署建議,會積極跟進。


【政府推售一幅住宅地】

政府新一季推售一幅住宅地,提供570個單位,連同港鐵項目、私人發展和重建,合共有6,400多伙。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交代新一季賣地計劃,只推售一幅住宅地,位於佐敦谷彩興路,毗鄰彩雲邨,附近有多所學校。原屬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預計季內完成改劃為住宅用途,可提供570個單位,部分樓面須用作社福設施。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說:「近來我們推出的數幅土地,都是類似這樣的情況,不是太大,又是一些成熟的社區,市場反應都是好,所以我們對(彩興路)這幅土地,能成功出售抱持樂觀態度。」

其餘供應包括來自港鐵剛招標的屯門第16區站發展項目,預計提供約1,280個單位。

至於涉及換地及地契修訂等的私人發展及重建項目,有八幅地皮,共有4,570伙,最大兩幅來自北部都會區上水及洪水橋第19B區。

連同首兩季供應,目前可提供逾1.2萬伙,為本年度供應目標的九成四。

甯漢豪表示:「我們樂見今個年度供應有良好進展,私人發展項目氣氛亦比較活躍,政府會繼續視乎私人市場供求情況,穩慎部署下一季度推出的項目。」

她稱北部都會區是未來土地主要供應來源,而三個片區試點中,新田科技城及粉嶺北的收地工作尚未完成,最快明年起方可招標。至於會否如洪水橋片區,規劃上有調整,她這樣回應。

甯漢豪指出:「三個片區收到的意見,都有相近的地方,包括如有些較大型的基建項目,可否政府有承擔,另外建築期可否再寬鬆些。」

她指展開招標前,會再跟潛在投資者溝通。


【引進辦簽約儀式】

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與18家企業舉行簽約儀式,首次有文化創意企業。

18家重點企業與引進辦代表,在政府總部簽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主持儀式,新一批企業,來自內地、英國、瑞士和美國等,包括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藥企,亦首次有文創公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全球數碼娛樂市場正蓬勃發展,由文創知識產權(IP)、人工智能(AI)和第三代互聯網等新興技術驅動。香港憑藉與內地及世界的緊密聯繫,作為開放多元的國際城市,以及蓬勃的創科生態系統,是企業理想的平台,拓展亞洲乃至全球市場。」

來自美國矽谷的文化創意科技企業,推出人工智能平台,能夠自動生成影像和配音,稱看好香港創意產業前景。

阜博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揚斌稱:「香港是有非常多的文創知識產權(IP),只是沒有把文創知識產權(IP)留著和發展,關鍵是我們看到香港有人才,我們服務的創意人才,我希望具創意的人能夠賺更多的錢,能夠更好的發展創意。」

全球十大藥企中的其中三間亦有份簽約,包括英國的葛蘭素史克,將加大在本港投資。

葛蘭素史克總經理張澤峰指出:「我們會投放更多資源在基建、人才交流和團隊擴充,確保我們能進入資料庫,連結香港和內地大灣區的資料,希望能加快香港和內地的醫學發展。」

連同之前四批引進重點企業,總數突破100家,帶來逾600億港元資金和22,000個職位。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