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室|紅斑狼瘡易復發 類固醇勿濫用
發佈日期: 2025-09-29 20:13
港澳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常見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可引發嚴重併發症,影響全身功能。雖然不能完全根治,但視乎病情嚴重程度,有不同藥物紓緩,以降低器官或組織受永久損壞的風險。
今年28歲的鄧小姐於2020年開始,出現持續發燒、關節痛,及蝴蝶斑等紅斑狼瘡常見症狀。雖然吃藥初期症狀得到紓緩,但很快出現紅斑狼瘡腎炎。據統計,紅斑狼瘡患者約有五至六成機會出現該併發症。
紅斑狼瘡患者鄧小姐說:「確診後半年一直持續吃藥,但十個月之後,又開始發燒了,之後開始有關節痛、腳腫,但當時腳腫沒有理會,以為是病了不舒服。我的情況是第四期(紅斑狼瘡腎炎)之後,入院三日注射類固醇。」
現時治療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皮質類固醇、傳統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其中類固醇如果長期服用,可引致不同的副作用。
鄧小姐表示:「主要靠藥物治療,例如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一開始多副作用,會有月亮面(臉腫),服用類固醇,整個人會腫脹。」
根據歐洲風濕病聯盟發表的紅斑狼瘡最新治療指引,建議在病情得以控制後,將類固醇劑量減至每天5至7.5毫克或以下。如果因為病情反覆,而未能減至目標劑量,應使用更有效的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吳善巍稱:「紅斑狼瘡是一個系統性發炎,以前用藥,主要靠廣泛壓抑抵抗力,沒有針對性,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還有第一型干擾素,這些都是主要的發炎機制。如果精準地阻止這種發炎因子,就不需用這麼多壓抑全身免疫力的藥物。」
醫生提醒,由於紅斑狼瘡和女性荷爾蒙有密切關係,患者日常除了注意防曬,亦應避免使用荷爾蒙類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