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掏寶|從不喜歡孤單一個 可惜偏偏孤獨一個
發佈日期: 2025-09-25 22:00
港澳



從不喜歡孤單一個,可惜偏偏孤獨一個。他們經歷孤苦童年,長大後出錢出力助養孤兒。
一名女士稱:「希望他將來可以為國家做點事,成才。」
《新聞掏寶》聽聽一群「孤兒仔」的心聲。
烏溪沙無論如何變化,對於這群相識幾十年的人來說,他們依然很熟悉。因為這裡是他們長大的地方,也是住了十多年的家園。
四十年前,這些當年的小孩,都是由於爸爸媽媽去世,或者家庭負擔不來,而被送來烏溪沙兒童村。這裡最初由荒蕪一片的地方,逐步開墾,幾百個小孩就在這裡生活。
他們當時在沒有父母的照顧下,由兒童村供應食物,自己管理自己。這些小孩自己做飯、自己洗碗,他們說自己是「孤兒仔,孤兒女」,舊地重遊,當年的生活依然歷歷在目。
一名男士稱:「這個碼頭,以前每天都有人在等飯菜回來,拿了飯菜便分開,每一家自己煮來吃。」
另一名男士說:「我以前讀小六時,在小六課室外種的那棵樹,原來還在那裡,我還以為是後來的人另外種的。」
一名女士表示:「他真是的,我不懂事,我亂踏草地,他向阿姑告狀,罰我吃白飯,我還記得,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很慘。」
五十年代的香港,當時生活艱難,很多小孩流離失所,能夠進兒童村住,已經相當幸運。不過他們自小知道,自己跟其他小孩不同。當時住在烏溪沙的蘇永康就說,心裡總有一種無助的感覺。
蘇永康指出:「那時真的甚麼也沒有,覺得很徬徨,看見其他人有(父母)的時候,覺得為何自己的命運如此。可以說恨自己的父親為何死得這麼早,看見別人有父親時,家庭環境的確比我們好。」
另一名男士表示:「一種很苦悶,很孤立無助的感覺,譬如真的不知道何時有飯吃,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烏溪沙今天已經不再是兒童村,但是他們覺得,當年這裡的人收養他們,供書教學,可以說是改變了他們一生。
一名女士說:「我覺得全部是受這裡的影響,那些思想,使我懂得如何去愛人,施比受更為有福。你能夠施捨幫人,比接受的更有福。我覺得是這樣,所以我有一點點力量,也去幫助人。」
蘇永康指出:「還未去(兒童村)之前,自己可說是一個到處跑的頑皮小孩、一個沒得讀書的小孩,身上沒有錢,你說他會做些甚麼呢?當時的環境可以說是不敢回憶。因為我們可以說較幸運,有機會上學,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我也不知道自己會壞成怎樣。」
看到這裡很多小孩沒有人照顧,一些香港人希望籌款在這裡興建兒童村。以前在烏溪沙長大的一群孤兒,這次也來到白灣,探訪這裡的小孩,還跟他們助養的小孩見面。
一名男士問:「在這裡開心嗎?要用心讀書,我們很高興見到你們。」
一名女士說:「這麼快找到四個女兒了?」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