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室|小朋友經常裝鬼臉、怪叫 小心患上抽動症
發佈日期: 2025-09-15 20:12
港澳



當小朋友經常做眨眼、縮肩、扮鬼臉等,這些被認為是不良習慣的時候,家長亦要留意這類重複動作,有可能跟患上抽動症有關。
今年八歲的沛桐,四年前確診抽動症,發病時面部或身體肌肉會出現快速、短暫而且重複的抽動。
沛桐媽媽Zoei表示:「她會突然間好像打自己、經常動,這些行為,當時以為她想引人注意。小時候真的可以一分鐘十多次。」
抽動症未有確實成因,但醫學上認為跟家族遺傳、腦部神經傳導物失衡、精神壓力等原因有關。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齡指,抽動徵狀可以分為動作型及聲語型兩種。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齡說:「很多時候會擠眉弄眼、眨眼睛,或面部嗡口、嗡鼻、嗡嘴,或頭部有時候會轉動、晃動也有。例如一些簡單的聲音,例如啊、嗯這些,有時大聲、有時細聲,有些可能較複雜,可能是短句,例如他不停說對不起,但你覺得他說這些字,跟環境沒有關係。」
針對抽動症,現階段未有根治方法,不過當患者的發作情況影響日常生活,醫生會考慮處方精神科藥物,透過調節患者腦部的神經傳導物多巴胺,來提升大腦信息傳送和肌肉控制的能力。
除了藥物外,行為治療也可協助患者處理抽動,例如習慣反向訓練,便會經常應用在治療抽動症中。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譚嘉宜稱:「當他預知自己有衝動時,我們便做一些反向動作,例如小朋友想抽動時,想將脖子向後,其實在預知這個情況前,便可以教他,我們現在將頭垂低,垂低這個動作,變相可以控制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