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據悉當局傾向小規模重推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
發佈日期: 2025-09-11 23:17
港澳



《施政報告》下周三公布,據了解當局傾向小規模重推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有政黨認為應選取樓齡20至30年的屋邨做試點,但買家毋須負擔所有公用地方的維修保養。
50多歲吳先生一家四口,住在香港仔石排灣邨一個400多平方呎的公屋單位。他稱兩個女正在讀大學,擔心她們畢業工作後,家庭收入增加成為「富戶」,要交「貴租」甚至要交還單位,一直希望當局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讓他可以買回自己的單位。
為何不考慮買「綠置居」,或現時仍在出售的「租置計劃」貨尾單位?
公屋租戶吳先生說:「我們已居住20年,我們對街坊、社區、鄰里全都有感情,我們希望住在這裡。我年紀也不小,希望和街坊、鄰里打好關係。」
「租者置其屋」計劃90年代曾推出,讓公屋租戶可選擇購買自己居住的單位,當時涵蓋39條屋邨,合共18萬多個單位,不過2005/06年度後就未有再推。過往一直都有聲音提出重推,但有意見擔心,由於屋邨是混合管理,即有租戶及業主,易引起管理混亂等問題。
據了解,新一份《施政報告》傾向重推這個計劃,但以小規模形式以測試反應。有政黨建議先揀選兩至三個樓齡二、三十年的屋邨作為試點。
民建聯香港島西議員陳學鋒指出:「樓宇太舊,可能大家覺得維修費用太貴,因為你住在公屋大概20年左右,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積蓄的,去買回那層公屋的話,相對是有經濟能力的。而太新那些,我覺得應該要存下錢。」
以往「租置計劃」,是以約市價二五折水平定價,陳學鋒建議重推後,改用新方法,參考現時公屋租金水平,以雙倍租金當成每月供樓的水平。以一個300至400平方呎單位為例,約80萬至100萬元,增加吸引力。
不過買家毋須如以往負擔所有公用地方的維修保養,建議只須負責樓宇內部地方,例如電表、水表房。
陳學鋒稱:「例如球場這些設施,本身康文署的球場,其他公共地方的維修費用,其實不是佔整體費用的一個很大部分,絕大部分費用其實在樓宇內,包括電、水、消防等。」
他稱就算政府負擔一部分大廈以外如公園等的維修保養,由於單位已售出,可減輕營運出租公屋的壓力。又稱未來十年公屋供應充足,相信不會影響公屋輪候時間。亦應繼續保留售價較高的綠置居,增加置業階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