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社署|團體指社區券服務機構質素參差 社聯倡社署檢視機制
發佈日期: 2025-08-14 18:30
港澳



廉政公署拘捕五人,包括一名職業治療師及註冊護士,涉嫌訛稱提供家居照顧服務,騙取長者社區券津貼,獲發的津貼金額達1,800萬元。
有關注基層團體指,社區券計劃的服務機構質素未有明確把關,社聯亦建議社署應檢視機制。
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推出至今逾十年,至前年9月恆常化,特色是「錢跟人走」。長者購買社區券後,可在逾319間認可機構購買服務。服務範圍包括日間照顧、專業人員護理、上門護送、到戶看顧、言語治療、住宿暫託等。若不滿意服務隨時可轉機構,有別以往「只跟一間」。
社區券面值由每月4,459元至10,664元。社署會透過經濟審查,釐定長者要支付的比例,分六級由百分之5至40不等,即最少僅付五百多元,餘額由政府負責,至今有1.2萬名長者使用,計劃去年開支約23億元。
社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甄麗明指出:「如何才可申請成為認可服務單位,首先必須是本地非政府機構、社會企業、非牟利機構,或是私營機構,並且具備直接提供長者社區或院舍照顧服務的經驗及能力。我們收到申請後,社署會評估處所、人手安排、過往服務經驗、專業資格等,才批核成為認可服務單位。」
今次涉案其中一間機構,去年6月才分拆出來,短時間內已納入認可單位。有關注基層團體形容,不同單位服務參差。
社區組織幹事廖智皓指出:「以政府甲級院舍為例,在網站上清晰列明人手比例,有何人手才可成為服務供應商,(有個案)多數遲到早退,變相『不足鐘』,這些很難指是欺騙,純粹是服務質素欠佳問題。新的機構是如何,始終要試,試過不適合唯有轉至第二間。」
社聯主席管浩鳴認為,社署應不時檢討計劃。
社聯主席管浩鳴說:「過往我們曾提及,可否全由非牟利機構承辦(社區券),但當時擔心非牟利機構未能應付,所以予私人機構。今次社署值得考慮會否太小型的機構,會否聯同其他非牟利機構一起做,未來日子或對相對有個人利益的私人機構,把關上要小心。要求實時上傳有關服務的照片,因現時只有一張更表。」
他建議社署設舉報制度,若發現機構有問題可及早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