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本港輸入個案累計增至四宗 當局稱全力預防於本地扎根
發佈日期: 2025-08-06 22:50
港澳



本港新增三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分別到過佛山、孟加拉,至今累計四宗。當局強調基孔肯雅熱很少引起嚴重及死亡情況,病徵較登革熱輕微,但會全力預防它在本港扎根。
衞生防護中心稱新增三宗個案,包括一名居於鴨脷洲利東邨的79歲女子,上月1日至31日曾獨自到佛山探親,之後經深圳灣口岸返港,本月4日開始發燒及關節痛。周二到瑪麗醫院求診,同日入院,現時情況穩定,她過去健康良好,無家居接觸者。
由於她潛伏期大部分時間在佛山市逗留,中心認為她屬輸入個案,已通報廣東省衞生當局。
陳小姐說:「都擔心,小朋友暑假周圍玩,都會被蚊叮,這裡都多蚊、這裡都比較舊,很多地方下雨後,地面就有很多水。」
利東邨居民黃女士稱:「不會擔心,你乾淨一點就沒事,這裡蚊不算多。」
利東邨居民徐女士表示:「現時下雨如此厲害已經有蚊、一定有蚊,若果水去不到,再來這些,我就覺得很麻煩,但這些很難避免。」
利東邨一共有八座,合共至少七千個單位,屋邨周圍都有種樹。有居民稱留意到管理處有做滅蚊措施,但希望日後可以多做一點。
另外兩宗涉及一對住在青衣曉峰園的父子,分別是有長期病患的55歲男子,及其過往健康的10歲兒子。二人上月12日至本月3日去過孟加拉旅行,期間爸爸上月17日有發燒及關節痛,兒子本月1日亦有類似病徵。
二人本月3日返港,男童同日到荃灣港安醫院求診及入院,父親翌日到青衣長康普通科門診求診,轉介至瑪嘉烈醫院急症室,同日入院。二人經檢驗,都確認感染基孔肯雅熱。男童報稱旅行時曾被蚊叮。
中心認為,二人整個潛伏期都在孟加拉,屬輸入個案,同行的兩名家居接觸者,暫時無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根據食環署數據,鴨脷洲及青衣北七月的誘蚊指數未到紅色警戒水平。
當局稱,會在這三個人的住所,及病發後曾到訪地點加強滅蚊,再次呼籲市民若從受蚊傳疾病影響地區返港,應在14天內持續使用昆蟲驅避劑,有不適應盡快求醫。
本港上周六公布錄得近年首宗輸入個案,是一名12歲男童,曾到佛山順德旅遊。中心稱,本港2016年至2019年,每年錄得1至11宗輸入個案。
【延伸閱讀:基孔肯雅熱】
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基孔肯雅」是源自非洲馬孔德語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變得扭曲」,描述患者關節疼痛彎着腰的模樣。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症狀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由基孔肯雅熱所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十分罕見,並多數與其他已存在的健康問題有關。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痊癒。在偶爾的情況下,基孔肯雅熱病毒可引起眼、心臟及神經的嚴重併發症。新生兒、年紀較長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較高。
治理方法:
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補充體液。
資料來源:衞生署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