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那打素醫院試行白內障手術新流程 手術時間大減六成有助減少輪候時間

發佈日期: 2025-07-27 07:0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大埔那打素醫院試行白內障手術新流程,令手術時間平均大減六成,間接可多做數個手術。計劃下月擴展至所有聯網,有望將現時平均三年的輪候時間逐步減少。

這個白內障手術中心,去年11月起試行新流程。病人入院前要先在家中,按護士教導,滴眼藥水擴張瞳孔,減省以往入院後才做的時間。

手術前亦由護士而非醫生消毒眼晴及皮膚,讓醫生加快準備。加上有兩組人交替做手術,令整個流程可縮短六成即約三個半小時,至平均134分鐘。

整體手術量亦因而增加,每節由五宗增至八宗,每周兩節增至最多八節。截至今年6月,已完成了632個個案。

不過要參加這個新流程的病人,都有符合一些條件,包括不夠85歲,無其他複雜疾病,活動自如,輪候逾兩年等。院方稱簡化入院問卷,亦有助節省時間。

那打素醫院及大埔醫院行政總監冼藝泉說:「除了問基礎病,甚至手術同意書還要問,婆婆,你對一次月經是何時。那個資料未必很重要,對於白內障手術來說,所以你看到我們每個階段,都會思考有甚麼環節,確實要針對性問。」

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指:「平均我們醫管局,每年都有2.5至2.6萬個白內障手術,我們希望增至3萬宗或以上。如果我們做到,加上公私營協作計劃,我們輪候時間會慢慢減少,從高位三年慢慢回落。」

不過手術一個接一個,醫生工作量會否大增,令風險提高?

新界東醫院聯網(眼科及視覺科學系)楊樂旼表示:「沒錯,每做得多時,風險會高些,所以我們要平衡。過去半年先導計劃,我們看過所有數字,完全處理好,醫生是能應付的。」

團隊將實行計劃中的經驗,與醫管局轄下眼科部門分享,讓他們在各自的聯網,試行高流量白內障手術。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