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機構賣旗提供電子支付需額外行政費 有議員倡政府助設電子捐款平台

發佈日期: 2025-07-23 21:45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市民日常購物都經常用電子支付,未必有零錢在身,有社福機構賣旗提供電子支付,不過要額外行政費用。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政府,協助設立電子捐款平台。

星期三和六間中也有賣旗日。
 
義工郭女士說︰「香港人也很有善心的。小孩出來賣旗,見到他站得熱也會幫多一點,買多一點。」

義工余先生表示︰「買旗的人是略略少了。但給的錢幣值看上去多了,不再是一、兩元,也有紙幣。」

不計新冠疫情爆發的首年,近四個年度全港賣旗淨收入維持在九千多萬元。
 
內地旅客吳先生表示︰「我剛才有碰到(賣旗),我沒有帶硬幣,我很不好意思。因有很多內地人過來,對香港的印象就是以紙幣或者硬幣支付,掃碼的他們可能不知道有。」

學生義工吳同學稱︰「本身已經有電子支付,但沒有很多人選擇,都是會用輔幣。」

有非牟利機構2020年起,賣旗時增加電子支付,但主流仍是收現金多。
 
保良局副行政總監陳可恩說︰「真的有些人不知道,有些就很清晰,一過來就說,要用某些電子支付付款,要嘟一嘟。」

電子支付供應商通常收商戶約百分之一手續費。保良局就指,賣旗的話,手續費會低一些。

陳可恩指出︰「初時候都要摸索,與電子平台傾談。看到我們是非政府組織,是做善事,都願意配合,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甚至是給我們便宜些優惠些的平台費。」

立法會議員就建議,政府應協助小型社福機構用電子支付平台接受捐款。

新思維社會福利界議員狄志遠表示︰「例如我捐十元給你,我幫你買旗十元,期望十元是全部用於服務對象,但很多行政費的話,對大家願意捐款或買旗的積極性會減低,因覺得很多成本在內。」 

另外,近年有團體賣旗收入較疫情前減少,部分跌幅達兩成,但籌款未達署方訂定的指標,可能會影響下次賣旗申請,狄志遠建議放寬。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